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学者:中国将设国家纪念日是对日本的强大警告

2014年02月26日 23: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纽约2月26日电(记者 阮煜琳)中国将通过立法的形式,从国家层面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美国知名学者熊玠认为,中国政府设立这两个国家纪念日﹐是对日本首相与其他官员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不肯面对历史真相提出的一个强大警告,是很有建设性的举动。

  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熊玠2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以立法形式确立国家纪念日﹑设立公祭日有两重意义。第一﹐是要缅怀中国抗日英雄(许多是将领级),以及牺牲于日本炮火下的400万士兵与1800万无辜的民间亡魂。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为了遥祭1937年12月13号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在两周内滥杀了30万,包括20万无辜平民的冤魂。

  第二,这些措施是给日本政府的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提示。即你们日本首相或政府官员可以去参拜靖国神社﹐不要以为中国无法还击。中国政府领袖也可以参谒这些纪念馆,比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另外还有已经完成的安重根纪念馆﹐中国还可以在北京以及其他地方,建立抗日英雄与死难同胞纪念馆,以及“慰安妇纪念馆”,如沈阳可建“九一八纪念馆”等。

  熊玠认为,选择9月3日作为中国人民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有道理的。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由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于9月2日在美舰“密苏里号”由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官方将9月3日订为正式的抗日战胜纪念日。

  对于中国政府设立这两个国家纪念日的目的﹐熊玠认为,是旨在针对日本首相与其他官员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不肯面对历史真相提出的一个强大警告。去年12月26日﹐安倍首相罔顾中国的警告与美国的劝解﹐公然以隆重姿态参拜靖国神社。事后引起中国与国际社会普遍的抗议与不满。

  熊玠此前多次公开倡议,可建立“安重根纪念馆”、“慰安妇纪念馆”等抗日纪念馆,中国政府领导人可以参谒这些抗日纪念馆的方式,警告日本政府,作为“回敬”他们参拜靖国神社的手段。

  “虽然现在以宣布中国国家抗日纪念日的方式作为对日警告﹐嫌已拖延过久。但采取了这种方式,仍是难能可贵。”熊玠说,“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很有建设性的举动。因为这样可提醒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反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真实道理,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屠杀肆虐之疯狂程度﹐与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者﹐如果中国此举能促使日本举国上下,包括大多数日本人民,都能认识到参拜供有14名罪大恶极的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无理取闹甚至荒唐之举﹐那么由于日本民间如此的觉悟与反省﹐其能衍生对政府官员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到有克制政府官员之功效。

  熊玠表示,中国已经跟韩国合作在哈尔滨建立了安重根纪念馆﹐以资怀念历史上朝鲜英雄兼烈士的安重根。当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以后的总督依藤博文﹐于1909在中国的哈尔滨火车站﹐被安重根开枪刺杀身亡。安重根也立即被日军逮捕而处以吊刑。故建立一个追思安重根的纪念馆﹐就等于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提出警示。另外﹐中国与韩国还可以联手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被日军蹂躏的东亚各国妇女设立“慰安妇纪念馆”。

  除此之外﹐熊玠认为,中国还可以大手笔地建立抗日纪念馆﹐用以缅怀中国抗日英雄以及牺牲于日本炮火下的400万士兵与1800万无辜的民间亡魂。在抗战纪念馆的牌位中﹐还不妨加入美国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飞向日本广岛与长崎投掷原子弹的两位飞行员:保罗·提贝兹与查尔斯·斯威尼。

  熊玠认为,只要日本政府高官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府领导人也应参谒这些抗日纪念馆,籍此警告日本政府,唤起一般日本老百姓的自觉,让他们知道参拜靖国神社的祸害﹐停止这种不必要的作秀闹剧。并营造国际舆论﹐促使日本朝野均感到要避免参拜靖国神社。

  熊玠特意补充说,中国设立“抗战英雄官兵与死难无辜亡魂纪念馆”的将军级牌位﹐可考虑包括诸如张自忠﹑佟麟阁﹑赵锡章﹑郝梦龄﹑梁鉴堂等为国捐躯的将军﹐再加上以“抗日泰山军”和“太原伍佰完人”为典范的400万英勇捐躯士兵与1800万无辜亡魂。两岸共同咨商,敌忾同仇,真诚携手合作﹐共雪国耻。同时,中国在反应日本挑衅时﹐千万注意不要让日本人有机可趁﹐以“苦肉计”来赢得美国甘愿为其作支援之后盾。日本歪曲事实成性﹐任何行动,中国都须避免不要被日人利用作“中国威胁论”之口实。(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