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TPP巴以和谈无果 奥巴马外交努力两面受挫

2014年04月25日 16: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美媒:TPP巴以和谈无果奥巴马外交努力两面受挫
4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记者会。

  中新网4月25日电 美国媒体25日刊文指出,美国总统奥巴马24日在他最重视的两个外交政策计划上遭到挫败:他未能推动为其转向亚洲战略提供支持的贸易协议,中东的和平进程也经历了一个可能无法挽回的重创。

  报道指,奥巴马原本打算利用此次日本访问来宣布一项协议;根据TPP协议,日本将开放其大米、牛肉、家禽和猪肉市场,这是达成贸易协定的关键一步。但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未能在奥巴马访日之前及时化解日本农民的强烈抵制。

  此外,以色列宣布将停止与巴勒斯坦陷入僵局的和平谈判。此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武装组织哈马斯达成了和解。这种情况为重启这个困难重重的和平进程设立了又一个障碍,尽管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文章认为,这两个挫折出现的地方在地理和历史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却说明了奥巴马在把自己的理念和抱负化为持续性政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共同挑战。从重建与俄罗斯的关系到管控阿拉伯世界的划时代政治变迁,他已多次目睹外部力量摧毁他精心安排的计划。

  但奥巴马仍未放弃。按计划,他将继续为期一周亚洲访问,尝试为他的转向亚洲战略注入活力。克里则一直在为中东和平奔走呼吁,目前仍在进行电话游说,试图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此外,与伊朗的核协议是奥巴马最宏大的外交政策计划之一,目前仍基本停留在桌面上,伊朗和西方外交官已开始起草将限制伊朗核计划及其武器研发能力的文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东最近糟糕的消息为奥巴马提供了一个把注意力放在增长迅速的亚洲经济体上的理由。虽然几乎没人对巴以和谈遭遇的困难感到震惊,但人们仍希望美日贸易谈判能促成一份意义重大的协议,因为这份协议对安倍晋三和奥巴马都有利——它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为了消除过去的敌意。

  但是,奥巴马首先必须克服任何贸易协议都会面临的顽固抵抗。即便是在国内,他也未能赢得国会对该协议的支持。

  “安倍晋三首相有自己的政治问题需要处理,我也需要解决我的政治问题,”奥巴马表示。“这一来,我们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超出我们选民现有接受度的事情。”

  在新闻发布会上,两国领导人分别称对方为贝拉克和晋三,口气略显生硬。从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来看,此次访问的成果是两国联盟关系的基础显然比奥巴马第一任期时有所增强,但仍然易于受到各自政治问题的影响。

  耶路撒冷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签署一项旨在让他领导的法塔赫(Fatah)派系和控制着加沙地带的伊斯兰组织哈马斯(Hamas)达成和解的协议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迅速行动,中止了巴以和谈。

  内塔尼亚胡说,阿巴斯“面临着一个选择:是要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还是要与哈马斯恐怖分子的条约。因此,这就是对和平进程的打击,我希望他改变主意。”

  报道指,亚洲的事务往往会以较慢的速度推进。然而,鉴于贸易是奥巴马亚洲战略的的关键支柱,各方又都寻求从对方那里获益,相关谈判表现出了类似于中东局势的紧张。

  在本周不分昼夜的谈判过程中,美国和日本官员称,美国极力劝说日本做出重要让步,包括将奶酪和猪肉等农产品的保护性关税降低到接近于零的水平。

  “日本有很多人质疑,日本是否应该仅仅因为奥巴马到访就做出巨大让步,”东京大学农业教授铃木信广说,“安倍晋三必须留意他们的意见,免得人们觉得他容易上美国的当。”

  迄今为止,日本从奥巴马那里得到的安全保障条件,好过奥巴马从日本得到的贸易条件。报道指,奥巴马有关美国对日义务的声明颇为重要,因为这是他首次明确地将钓鱼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尽管国防部长哈格尔前不久做出了同样的声明。

  “对美日同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意味着奥巴马总治下的游离期终于结束了,”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专家细谷雄一说,“这句话出自美国总统之口,这一事实会对日本官员和民众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编辑:李雨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