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尼边境村落跨国婚礼:新人头滴酥油以表祝福(图)

2014年04月27日 14: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尼边境村落跨国婚礼:新人头滴酥油以表祝福(图)
李林 摄
李林 摄

  中新社日喀则樟木镇4月27日电 题:中尼边境夏尔巴村落里的跨国婚礼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4月下旬的一天,中尼边境樟木镇立新村村民扎西和自己的尼泊尔籍妻子巴桑普尺穿着干净整齐,前往村内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扎西桑旦林寺。在那里,他们即将和全村村民一起,参加一场中尼跨国婚礼。

  立新村汉语意为梨花村,位于距樟木镇仅数公里的一个山坡上,原始森林环绕四周,山下便是中尼友谊桥边检站,对面即是尼泊尔。村内共居住着600多位夏尔巴人。

  因为地缘和历史原因,边境地区的夏尔巴人无论是在生活习俗、语言以及宗教信仰上都基本相同,两地很早以前就有了通婚的习俗。近年来,随着中尼友好关系的升温以及樟木口岸边境贸易的繁荣,边民往来日益频繁,通婚现象也更加常见,立新村便有40多户中尼通婚家庭,其中有尼泊尔男子“入赘”该村。

  “我和老公最开始是家人介绍认识的,当时我在加德满都开了一家茶馆,认识扎西后他每次去尼泊尔做生意都会去喝茶,大概一年多后我就决定嫁过来了。”巴桑普尺回忆。

  据悉,夏尔巴人曾有抢婚的习俗,即双方父母商定了一门亲事,但瞒着姑娘一人,随后男方会在姑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将其抢去举行婚礼。

  不过如今,自由恋爱的观念早已深入夏尔巴人内心,巴桑普尺和扎西通过自由爱恋走在了一起,而此次婚礼的新人同样如此。

  “新娘是随父母来樟木务工的尼泊尔籍夏尔巴姑娘,一年前新郎对新娘一见钟情,三个月后新郎用短信的方式向新娘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巴桑普尺介绍。

  巴桑普尺一家抵达扎西桑旦林寺时,现场已聚集了不少村民,仍有很多村民从山下,甚至樟木镇陆续赶来。

  提前赶来的人们在帮忙布置场地、招呼客人,空闲的或在院子里席地而坐,打扑克、玩藏式骰子、喝甜茶,或在麻将桌上酣战了起来,孩子们在一旁肆意地挥洒着童真。

  新郎和新娘一直呆在一间屋子里,安静地等待着婚礼仪式的到来。

  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其间没有任何仪式性的举动。原来两位新人力求婚礼从简,省去了迎亲等环节。

  据扎西回忆,十年前自己结婚时,妻子巴桑普尺被娘家从尼泊尔送过了友谊桥,自己则带着迎亲队伍前往桥头迎娶,“会戴上哈达、切玛,敲锣、放鞭炮,现场还要对歌,如果男方对不上,就要喝酒受罚。”

  迎亲可以省去,但成婚仪式却依旧按旧俗进行,下午5点,随着主婚人的示意,婚礼正式开始。

  房间内燃起桑烟火炉,58岁的主婚人次仁索朗一边口诵赞词一边用指尖在新人头上点上几滴酥油,以表祝福。打锣人打起铜锣,歌者唱起祝歌,次仁索朗向新人和他们的亲人献上哈达。

  随后伴着锣声,众人簇拥着新人前往大厅。舞者在大厅内表演完跳神(一种以“驱鬼镇邪”为主旨的宗教舞蹈)后,众人和新人一同入席用餐。

  待用餐完毕,婚礼就将来到最后一个环节——献哈达和礼金。大厅里排起了长队,村民们向新人和他们的父母兄长一一献上哈达,送上祝福。

  仪式完毕,接下来便是“狂欢”时间,村民们尽情畅饮、歌舞,为又一份修成正果的跨国情缘庆祝、祈福,古老的寺庙内满是欢声笑语,直至午夜。(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