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安倍将为经济射“第三支箭”或遇强劲阻力

2014年06月23日 1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中新网6月23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发表分析文章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本周为刺激日本经济射出“第三支箭”,公布更多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不过新增长战略中的提议力度降低或者模糊不清,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强劲阻力。

  过去几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结束困扰日本的长期通胀局面采取了重大举措。本周,他仍会公布更多旨在刺激日本经济增长的措施。

  在这一点上,安倍晋三面临一项根本抉择:日本是否愿意改变其长期以来的风俗和商业习惯,以便达到与美国和更健康的欧洲经济体类似的经济增速?若不然,东京是否将采取低风险、低增长的政策,也就是可能使经济滑坡放缓,但几乎无法扭转经济趋势的政策?

  安倍晋三雄心勃勃地承诺使日本经济走上复苏轨道,他高调宣称“日本回来了”。今年早些时候,他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他会像一个“头”那样打破官僚作风;没有什么既得利益团体能逃过他的“头”。

  他预计,日本经济年增长率将很快达到2%,较过去20年的增速提高一倍,仅略低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对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估测。

  改善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目前是摆在全球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应对近期的经济衰退,各国政府和央行试图通过降息和支出项目来刺激需求。现在他们在经济复苏道路上遇到了持续的阻力,比如人口增长放慢和劳动生产率下降。

  但安倍晋三的新“增长战略”并没有使用钻头,而是在用雕塑师的凿子在经济基础边缘敲敲打打。在周二(24日)正式公布之前提前泄露的消息显示,新增长战略中的提议要么力度降低要么模糊不清,缺乏诸如时间和规模之类的关键细节。安倍晋三的增长战略最初在一年前宣布,即将公布的是更新版本。

  增长战略将包括削减公司税的举措,将把目前高于35%的公司税税率下调到30%以下,与经合组织大约29%的平均水平相一致。但该计划并没有说明新税率水平,花费多长时间下调,以及将采取什么措施弥补税率下调对日本债务水平的影响。

  许多改革留给了新经济特区,新经济特区拥有废除繁文缛节的特权,可以取消限制雇佣、解聘以及耕地所有权和管理事宜的规定。但如果想要知道新经济特区究竟废除了哪些繁文缛节,还需要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经济学家在周二的报告中称,新的提议大致上超过了市场预期。受新增长战略即将出台的消息提振,日经指数过去一周升至了1月末以来的最高水平。但野村证券的经济学家补充称,无法预计政府实施这些计划是否会产生效果。

  这是安倍晋三第二次尝试射出安倍经济学复兴计划的“第三支箭”。前两只箭——日本央行大规模印钱和大幅增加公共项目开支——在过去一年已经成功地提高了增长率,并将物价水平从15年平均下降0.3%提高到了每年上升1.3%。

  但提高物价比促成长期经济繁荣要容易。日本央行副行长岩田规久男(Kikuo Iwata)在最近的演讲中称,克服长期通货紧缩本身是一场巨大的胜利,但还不足以复兴日本经济。

  据日本央行估计,在人口负增长、资本开支减少以及生产率停滞等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潜力”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4%降到现在的不足0.5%。而提高增长潜力是“第三支箭”应当起到的效果。

  有大量容易实现的目标可以很快带来效果。经济学家说,日本可以通过放松监管来获益,执行一些政治阻力比较少的简单提案,比如允许提交以及处理进出口文件的程序电子化。

  但是在改革制约增长和效率最大的政策方面,安倍晋三只取得了微小进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放宽对移民过于严格的限制以及在招聘、解雇以及薪酬方面的限制。

  安倍晋三已经同意朝这个方向努力,提议小幅增加可以启用外籍员工的行业数量,并且把他们的工作签证期限从三年延长至五年。预计此举将引入数千名外籍劳工。

  在许多日本人看来,为了提高经济增速而进行更大规模改革并不值得。前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形容通货紧缩是“失业率过低产生的副作用”。哪怕是在日本经济大幅滑坡时,该国的失业率也低于6%,这在美国被认为是非常低的失业率水平。白川方明称,就业市场稳定是一项“社会契约”。

  文章最后发问,安倍晋三需要给予明确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为了追求经济的更快增长,他是否愿意重写日本的社会契约?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