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选落定安倍执政 系日本经济重振“最后机会”

2014年12月15日 14: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由首相安倍突然解散国会而提前引发的日本第47届众议院选举,12月14日晚间开票后早早见出分晓:联合执政的自民、公明两党,已在总计475个议席中很快超出300议席,早早确定胜势。仅自民党一家所获席位,便已超出能够主导国会运行的“安定多数”(266席)。图为在自民党本部设置的开票榜前,该党干事长谷垣祯一(图左)为自己的名字挂上确定当选的红花。 中新社发 高越 摄  


 

    由首相安倍突然解散国会而提前引发的日本第47届众议院选举,12月14日晚间开票后早早见出分晓:联合执政的自民、公明两党,已在总计475个议席中很快超出300议席,早早确定胜势。仅自民党一家所获席位,便已超出能够主导国会运行的“安定多数”(266席)。图为在自民党本部安倍晋三笑逐颜开。 中新社发 高越 摄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 董冠洋)日本众议院选举15日凌晨尘埃落定,安倍政权得以继续执政。北京专家分析,过去两年“安倍经济学”的人为刺激已致日本经济周期紊乱,债息、股市、汇率是经济危机的潜在引爆点,本届政府将是经济重振的“最后机会”。

  日本众议院选举在15日凌晨结果出炉,联合执政的自民、公明两党总共斩获325个席位,安倍政权的执政根基未受动摇。基于此胜,安倍晋三在明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获连任的筹码增大,安倍长期执政逐渐变为现实。

  “安倍经济学还没有完成,我们两三年前结束了黑暗的停滞,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感受到好处,我们要确保他们能得到好处”,安倍14日在日本电视节目中宣称,不过他并没有明确解释如何给“安倍经济学”注入新活力。

  “日本经济的周期性完全被人为政策打乱,日本经济的微弱复苏、微弱衰退,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好转或衰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金柏松对中新社记者分析,2013年在“安倍经济学”财政政策强力托市情况下,日本经济人为复苏,但2014年提高消费税又导致了政策性衰退。

  两年前,安倍晋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之后,提出了“大胆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经济成长战略”为核心的所谓“安倍经济学”。两年间,在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东京股市日经股指不断更新7年多来的纪录,日本1250家上市公司4月至9月份的税后纯利同比增长9.58%,失业率降至3.5%的17年新低。

  但同时,增发货币的核心政策,使日本政府债务目前已超过其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200%;利好出口相关产业链的同时,加重了进口负担,传导转移至国内,加剧物价上升、贫富悬殊;而对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不足、保障成本过高、创新能力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则未给出答案。

  日本内阁府8日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GDP修正值,换算成年率计算萎缩了1.9%。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萎缩,陷入技术性衰退。普遍认为,日本个人消费低于增长预期是造成当季经济萎缩的主因,而个人消费低的直接导火索是消费税调高。自消费税4月1日上涨三个百分点至8%以来,消费者热情持续疲软。

  安倍政府最近决定将原定明年10月开始的再次提高消费税的实施时间推迟到2017年4月。“2015年估计日本经济可能有一点政策性复苏,安倍新的经济刺激政策会托市,但这仍是人为造成”,金柏松分析。

  此次众议院大选结果,不仅是对安倍政权过去两年执政的评判,更决定今后4年日本的政策走向。

  “安倍这届政府是日本经济重振最后的机会”,金柏松分析,近4至10年是重振日本经济的最后机会,由于其风险累积,“下届政府已经没有时间了”。

  “日本的债息、股市、日元汇率是日本经济三个最敏感地方,也是危机的潜在引爆点”,金柏松判断。据其分析,日本国债债息很低,而美联储关于加息的议程暗示,美国市场将呈全球吸金效应,日本面临资金出逃或涨息致财政危机的风险;股市方面,目前的上涨很大程度是对冲基金作用,而股市剧烈波动是对冲基金赚钱之机,因此现在只是“猛抬再猛打”的中间阶段,非基于良好的经济状态;汇率方面,目前日本超发货币控制通缩,而一旦失控则会货币急剧贬值,爆发通胀。

  《日本经济新闻》15日撰文指出,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个期限其实非常清楚。作为再增税的时间,安倍自身明确表示是在2017年4月。在剩下的2年多时间里,如果无法重建经济,“安倍经济学”将被贴上历史性失败的标签。(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