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棱镜门”纪录片女导演:我从早到晚都被监视

2014年12月25日 0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棱镜门”纪录片女导演:我从早到晚都被监视
“棱镜门”曝光计划参与人、《第四公民》导演劳拉·波伊特拉斯。

  中新网12月25日电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4年一部《第四公民》的纪录片成为各大最好电影榜单前十名,拍摄这部片子的导演劳拉·波伊特拉斯被评为年度女性之一。这位曾经参与“棱镜门”曝光计划的女记者表示,她从早到晚都处在监视之下,“我像一颗在幕后被点亮的圣诞树”。

  当劳拉·波伊特拉斯第一次在机场被拦下询问时,她以为是弄错了。2006年从萨拉热窝电影节飞回美国途中,她听到维也纳机场的大喇叭里喊着她的名字,让她去找安检人员。她被带上一辆巴士,送到一间行李检查室,接受关于其行程的盘问。她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拦下我?”回答是:“嗯,你知道,你的名字出现在美国政府的一份名单上,而且你的威胁分数真的很高。”

  她的威胁分数如果当时算高的话,如今就肯定直上云霄了。波伊特拉斯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间谍泄密事件——美国泄密者斯诺登曝光美国大规模电子监听计划——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去年,斯诺登把自己从美国网络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NSA)拿走的珍贵文件只委托给了2名记者,波伊特拉斯便是其中之一。她还是《第四公民》的导演,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她遇到斯诺登的经过,有望获得奥斯卡2014年最佳纪录片奖。

  波伊特拉斯现在认为,她从早到晚都处在监视之下。“我像一颗在幕后被点亮的圣诞树,”她相当从容地说,“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有个图表,上面显示了我接触的人。”她在柏林接受采访,那里是她现在的居住地。秋天柔和的阳光洒进窗内,淡淡地照亮了她。她看起来比52岁的实际年龄年轻些,说话时手势很多。如果说她对日常生活受到无时无刻的监视感到忧虑,那么她至少没有表现出来。“我面临的选择是,要不说‘好吧,我会停止做这类工作’,你懂的,因为这种骚扰真的很烦人,或者说‘我会继续这么做’。”

  维也纳机场事件发生的不久前,波伊特拉斯刚刚完成了《伊拉克,我的祖国》的制作。这部2006年的纪录片叙述了在萨达姆·侯赛因被推翻后,伊拉克普通人在美国占领下的生活。该片获得奥斯卡提名,也导致美国情报机构把波伊特拉斯列入她现在所知的“观察名单”——美国有关部门试图追踪的人员名单。接下来是另一部可能激怒了美国政府的纪录片——《誓言》。这部2010年的影片讲述了为奥萨马·本·拉登当司机和保镖的也门两兄弟,其中一人后来成了关塔那摩湾的在押人员。

  在维也纳第一次被盘问之后,她又在美国不同的机场被盘问了40来次。波伊特拉斯的电脑、笔记簿、手机都曾被扣押,有时数周后才拿回。她说,她本来以为,当官员们意识到她“只是个电影人”之后,就会从名单上删除她的名字。但事实不是这样。“于是,我在机场变得比较不客气,边回答问话边作笔记,坚持自己作为记者的权利。”

  去年斯诺登与她联系时,她很快意识到,他的故事可能引发的轩然大波会超过她以往做过的任何事。“当我意识到斯诺登所言属实时,我当然害怕。我的意思是,这显然会很危险——会激怒世界上一些最强大的人。”

  当时,这位31岁电脑专家的电子文档包含了他从NSA拿走的超过100万份文件。斯诺登在2013年5月逃往香港之前是NSA的合同工。他决定把这些文档都交给波伊特拉斯和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藏身于香港一家酒店的他,安排了与二人和另一名《卫报》记者的秘密会面。正如波伊特拉斯在《第四公民》中所描绘的一样,斯诺登在其狭小房间内花了几个小时解释他的秘密,让三名记者相信他。后来,波伊特拉斯问斯诺登为何选择她。他回邮件称:“你问我为什么选你。我没有选你。是你选了自己。”他指的是她的声望:他需要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来确保他的爆料能引起全球的注意,她就是这种力量。

  结果就是《卫报》、《华盛顿邮报》、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发表的一系列报道,详尽描述了NSA及其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伙伴机构所进行的电子侦察活动。这些报道曝光了窥探美国人谷歌和雅虎账户的秘密计划“棱镜”;英国运行的Tempora全球监听计划;以及用于筛选海量互联网数据的电脑过滤器XKeyscore。这些报道曝光了情报人员监视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玩家,窥探援助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无国界医生组织,甚至窃听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

  这些爆料立刻引发冲击波。在美国,有人指责斯诺登为“叛徒”,也有人赞其为“英雄”。当局以间谍罪对其提出刑事控罪,指控其帮助美国的敌人。华盛顿方面希望将斯诺登从俄罗斯引渡回国。斯诺登在与波伊特拉斯见面几天后便前往俄罗斯并寻求保护。

  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命令对NSA的工作流程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法庭审核的建议。波伊特拉斯称:“关于NSA事件,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看点在于这件事是如何跨越政治界线的。我们看到,对此气愤填膺的既有民主党人也有共和党人。”在其他国家,对斯诺登的支持要大得多,特别是德国。该国政界人士对默克尔手机被监听极为愤怒,舆论对侵犯隐私也尤为关切。

  波伊特拉斯的早年人生经历对这种全球戏剧性事件没有什么铺垫。她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长大。她不愿谈论自己的家庭,但公开记录显示,她的有钱的父母向麻省理工学院的医学研究捐赠了2000万美元。年轻的波伊特拉斯在毕业后来到旧金山,在那里当了一段时间的糕点主厨,随后开始攻读电影研究专业。她来到纽约专门从事纪录片制作,首部获奖影片是《旗帜之争》,讲述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中产阶层化。

  对波伊特拉斯来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一切都变了。她回忆道:“我觉得,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真的令人不安,对此我想要说些什么。”她越来越担忧美国政府的回应,包括关塔那摩湾的在押人员待遇问题。她开始制作有争议的影片,这让她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的纪录片制作人之一。

  尽管获得奥斯卡奖的呼声很高,但她表示,获奖并不是意义所在;电影本身才是。波伊特拉斯不相信各国政府因斯诺登的曝光而有太大改变。她说:“有很多表面文章,各种委员会提出许多建议,但这些政策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就具体的政策改变而言,或许默克尔的电话现在没有遭到窃听。但我不肯定有什么大的变化。”

  因此监听程度还和过去一样?波伊特拉斯认为,或许由于担心面临法律诉讼,针对那些没有涉嫌有不当行为的目标的监视“很可能有所收敛”。“我猜,现在情报机构的人在监听前会三思。”但她对斯诺登曝光的整体影响看法积极得多。她说:“这些报道在全球范围……改变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观念和认识。”

  波伊特拉斯表示,由于担心与美国政府合作可能让它们丧失业务,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在保护客户隐私方面正在做出切实的重大改变”。“因此技术行业正在出现那类转变,而且我认为转变将会继续。它们将为客户提供加密和隐私保护”。

  波伊特拉斯尤其对德国的事态发展感到高兴——她自2012年(那是在她开始制作《第四公民》之前)以来住在德国,因为她认为在美国工作风险过大。但她对英国的批评很尖锐——由于担心被捕,她拒绝去英国,即便为了推介《第四公民》也不例外。“我的律师非常担忧和小心,因此我没有去过英国”。

  她补充称:“没错,我会回美国,但美国有所不同。我的意思是,美国有保护媒体的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政府从未因记者发表机密信息而对其进行追捕。”

  在英国,《官方保密法》不受约束的触角范围令她却步,尤其是在官员们闯入《卫报》办公室,下令毁掉与斯诺登相关的电脑设备之后。电影中记录了那一刻——锤子将电子设备砸成碎片。她略微提高声音说:“我的意思是,得知这个消息令我震惊,没有法律保护新闻机构;如果没有健康运转的自由媒体,就没有对发生事件的历史记忆。”

  像斯诺登本人一样,波伊特拉斯认为秘密监视在某些情况下是正当的——例如疑似的恐怖分子阴谋或核扩散。“但它不应是巨大的拖网,对全体人口进行疑神疑鬼的监听。我们生活在实行法治的民主国家,这些监听计划绕开了法治。”

  她承认监视改变了她。她不仅对实际事务极为谨慎,比如加密电子邮件,并且拥有两台电脑:一台用于工作,另一台作一般用途。

  但她引以自豪的是,她信任所有参与制作斯诺登电影的人,她最密切的同事中多数是女性。当她在柏林的首映式上介绍她的团队时,首批出场站到台上的15人中9位是女性;她说,她选择这些人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们是“绝对最优秀的人”,而且女性拍摄纪录片比在好莱坞作用更大。“有这么多杰出的女性纪录片导演,所以我不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她揣测,这是否是因为制作纪录片的组织规模比好莱坞大片小得多。“我觉得你可以走自己的路,而无需通过官僚体制的各个层级。我不知道。”

  波伊特拉斯把《第四公民》看作她关于美国实力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是她拍摄的关于伊拉克和关塔那摩的纪录片。她说,现在讨论下一步可能做什么还“为时尚早”。但她正在为2016年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基于电影的展览做准备,这个展览将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相同的主题”。

  “说实话,我不会停止关心这些问题。9/11事件已经过去13年,但我们仍在阿富汗打仗,仍有一些政策在推动美国向着我认为不对的方向前行。我们在透明度和政府上有点偏离了根本的道德原则。”这是一个严肃的看法,可是像波伊特拉斯那样制作纪录片本来就是一项严肃的事业。斯诺登选得很精明。

【编辑:查云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