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坦桑尼亚感受中国军人风采

2012年04月28日 2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坦桑尼亚感受中国军人风采
坦桑尼亚军人对中国书法兴趣盎然
中国军人与坦桑尼亚孩子们在一起

  中新网达累斯萨拉姆4月28日电 题:坦桑尼亚感受中国军人风采

  作者 孔昭巍

  我先生于2011年1月派往东非坦桑尼亚执行军事援助任务。2012年3月18日,我从南京辗转到北京,搭乘当晚的埃塞俄比亚航班,经亚的斯亚贝巴中转,加上5小时时差,24小时后终于抵达了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异国他乡。

  我先生被派驻在坦国防学院执行援教任务。该学院位于达市西北部,由中国军队援建,是一所包括战争学院、安全学院和战略研究院三大院系的东非地区第二大综合性军事学府,主要承担着坦军政官员的轮培训任务。来坦探亲30天,我耳闻目睹了我先生及其同事们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许多是我以前未闻未见,也想象不到的。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新时期中国军人的大爱、坚忍、胆识和忘我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坦桑尼亚位于赤道以南,终年天气炎热,热带病流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尽管坦桑尼亚人民正在推进开发建设,到处可见新修的道路、崭新的建筑,但与我们国内相比,各方面条件相差甚远。初到坦桑,我就赶上了三天的停水停电,这期间,我们只能用水车拉水,水还混浊不清,需要经过长时间沉淀才能饮用。在宿舍内外墙壁上不时有蜥蜴爬行,在房间里我还发现了蜈蚣和一些小虫子。看到这些,我不仅对接下来的一个月生活充满了担心和疑虑。先生却笑着告诉我,这里经常停电停水,有时长达一星期,停水了大家争着去用水车拉水,停电了就在应急灯或蜡烛下备课,大家乐观地称自己为“活跃在坦桑的延安红军”。

  驻地旁有一片空地,为了改善生活,专家们利用业余时间,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菜,经过辛勤的劳动,他们种出了许多新鲜的蔬菜,其中几个号称坦桑最大的冬瓜重达几十斤,常吸引坦军军官惊奇的目光和驻足欣赏。作为劳动成果,专家们挑选最大的冬瓜送给坦军军官品尝,并向他们传授种植技术和诀窍,受到坦军军官欢迎和称赞。

  我先生组里的炊事员小陈,是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为了出国执行任务,推迟了国内的婚礼。去年7月份,他漂亮的新婚妻子来坦探亲。得知小陈的情况后,专家组领导决定在坦桑为小陈夫妇举办一场特殊婚礼,还邀请了许多坦军人员参加。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还是把驻地布置一新,张灯结彩,并准备了许多蜡烛以备停电使用,婚礼办得虽然朴实,但是气氛却十分热烈,令每个在场的人终身难忘。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我先生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笑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时时感动着我。我不禁为自己以前对先生工作的不理解,抱怨他抛开家人到遥远的非洲工作而感到惭愧。

  在坦桑,我还接触到许多有意义的人和事,也是我一生经历当中的宝贵财富。学院总教官莫海瑞准将每次见到我,就用中文向我问好,他在向我谈及在中国学习的经历时,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告诉我,坦军有许多军官曾在中国学习,他们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培训的军官见到中国朋友总喜欢说“为人民服务”,近一时期在中国学习的军官都会说“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世界”等,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汉语进行交流。

  驻坦首席军事专家胡昌明大校,是我来坦后经常见到的中国派驻坦桑的军事指挥官兼外交官,第一次见面我就认出他是中国国防部的首位军事发言人,他现在是陆海空三军专家的领头人,他幽默地说,自己是“境外合成军团的连长”。他思维敏捷,视野宽广,谈笑风生,工作有激情,严厉中不失和蔼。作为最高指挥官,他肩负着许多责任,既要组织领导,又要身体力行地带领大家完成任务,与专家和外军人员相处融洽,亲如兄弟。每次他和首专办的同志来看望我们,总不忘带点蔬菜、豆腐和红塔山、二锅头,这些在国内不被看上眼的食物,在坦桑弥足珍贵,是对专家辛勤工作的慰问和肯定。我多次聆听他的谈话,在谈及维护文化安全、弘扬中国优秀军事文化时,他强调必须拓展和延伸传播半径,创新和改革传播路径,大力在域外搞好文化传播和公共外交,这些理念和观点,我作为职业媒体工作者是极为赞同的。在他具体指导和要求下,我先生所在的专家组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和中国现代文明贯穿于军事培训之中,将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视为巩固中坦传统友谊的重要基石。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根据首专办的要求,我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我先生所在高级军事专家组组长孙平大校和同事们的支持下,在坦国防学院举办了一场小型的题为“中坦友谊天长地久”的书法展。30多幅作品涵盖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篆隶草行等各种字体。内容包括古文经典、古诗词以及名言警句等。为方便坦军人员理解,我先生给每幅作品配上英文译文,并在现场就“中国历史、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关系”进行了一场小型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坦军学员们在参观过程中热烈讨论,争相提问,表达了“到中国去,学中国字、说中国话”的强烈愿望。活动结束后,我将书法作品和从国内带来的笔墨砚台、镇尺宣纸等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学院。学院院长马卡卡拉少将说,“这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有意义,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要把这些珍贵的礼物放在院史馆展览。”

  在坦期间,我还遇到了来坦探亲的十几位空军专家组的夫人们,她们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为了支持先生的工作,付出了很多牺牲。空军专家高聚民已经60岁了,他爱人向我介绍,老高先后三次来坦工作,一走就是一、两年,家里的里里外外、老老少少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从无怨言。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探亲。抵坦后,首专办领导给予我们热情接待,派人专程到机场接送,专门组织接风和送行宴请,帮助专家组解决生活实际困难,问寒问暖,周到细致。

  我接触的首专办几位随任家属也令人敬佩,她们在国内都有自己的工作,随任后有的办理了停职手续,有的放弃了原有工作。作为军专团队的一份子,台前幕后时常能看到她们活跃的身影。她们热情担任我们的义务导游,向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主动为我们排忧解难,我们成为了知心朋友。

  在坦桑度过的时光虽短,却是我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我由衷地祝福那些战斗在那里和即将奔赴那里的中国军人们平安珍重。(完)

  (作者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博士,孔子71代后裔,江苏省直书协会员,南京玄奘书画院常务院长)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