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会代表委员呼吁:把全产业链追溯管理落到实处

2013年03月07日 11:03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来到内地,每次一吃饭的时候,他们(外国朋友)就跟我开玩笑:这个能吃吗?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龙在北京铁道大厦对中外记者表示,他准备了两份提案,其中之一就是确保食品安全。而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政协一号提案也锁定餐桌安全,关注绿色农业。

  舌尖上的食品安全成为本次“两会”的热点风向标。食品安全该如何破题?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建立完善食品全产业链追溯管理制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推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食品国际贸易发展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社会工程。

  可追溯系统不能“各说各话”

  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建设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可以准确定位发生问题的环节,迅速切断问题食品的供应链,防范风险扩大,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建德市在外地和本地种草莓的农户有9000多人,草莓产业年产值在6至7亿元。”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草莓观光休闲种植园总经理吴东良认为,虽然目前农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也有一套监管程序,但从农产品消费安全来讲,这套流程在生产过程监控、产品安全检测、产品追溯等方面已经不符合当前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呈现出多个部门、多种模式、多种途径推进的特点。如商务部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农业部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食药监局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以及北京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首都食品安全监控与追溯系统、天津市猪肉追溯模式、上海市猪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体系、山东寿光蔬菜追溯系统以及新疆吐鲁番、和田、喀什特色农产品追溯系统等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葛俊杰认为,我国目前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情况,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质量安全可追溯就是通过产品上的追溯号码能查到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一些企业不是集中精力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追溯系统建设,而是把可追溯作为吸引消费者眼球、谋取短期利益的手段。“这将会搅乱市场、误导消费,甚至导致整个社会对追溯管理制度的不信任。”

  他认为,除了认识误区之外,更重要的是各个可追溯体系之间缺乏协调。目前我国推行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纵向有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同步推进,横向有农业、质检、工商、食药监、商务、科技、信息等部门按职能各自展开。在这种多层次、多部门各自为政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定义、存储、传输等存在差异;追溯技术标准、管理要求等方面缺乏共识;项目建设上出现重复建设甚至相互掣肘等问题。有些企业同时使用来自多个政府部门、互不兼容的追溯管理系统,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难度和运行成本,不利于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融合和综合利用。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对去年一份提案的回复中,记者也看到这样一段话:“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部门之间、区域之间难以对接、兼容、共享等问题。”

  技术创新助推可追溯

  全国人大代表燕君芳建议,应加强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全过程监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告诉记者,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确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就包括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督管理,加强相应的技术创新。

  据了解,台盟福建省委员会也曾经提议,将食品安全可追溯与信息化手段充分结合,综合信息技术、识别技术和网络技术来监控源头污染。某证券分析人士指出,相较于食品安全检测大部分为抽检且成本较高的现实情况,建立食品全过程追溯体系,更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督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

  “养殖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这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难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董雅娟说。

  对此,葛俊杰委员认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建立健全追溯标准和技术规程,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当务之急。他建议,一是加强与追溯管理领先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国际上溯源技术的发展动态,参与追溯ISO国际标准起草工作,推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促进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参照国外追溯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以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高风险产品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建设我国的重点食品品类质量安全信息中心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把产地环境检测、农资与食品添加剂管理、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认证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各段监管部门既是该平台的信息提供者又是共享使用者。三是建议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牵头、协调,从顶层设计上实现国家物品编码体系、重点食品品类质量安全信息中心平台的统一管理,统一食品编码与标识,规范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追溯信息,统筹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食品品类质量安全信息中心平台。记者 罗 兵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