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方日报:取消“信访排名”释放改革信号

2013年05月10日 13:0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备受关注的信访制度改革初露端倪。5月7日,中纪委信访室副主任张少龙表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杜绝一切“拦卡堵截”上访群众的错误做法,严禁到来访接待场所和公共场所拦截正常上访群众。与此同时,多地信访系统官员透露:自今年3月至今,暂未收到国家信访局关于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的排名表,而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取消了以信访人数排名来考核官员政绩的做法。虽然是否“永久取消”排名尚未可知,但“暂未收到”所释放出的信号,还是让公众对信访改革充满期待。

    信访排名始于2005年5月1日修订实施的《信访条例》,其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信访排名的初衷不无善意,旨在建立“信访工作与政绩挂钩”的机制,来向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施加具体的责任和压力,以督促他们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最终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目的。

    信访排名倒逼出了地方政府对信访工作的重视。然而,好经再次被歪嘴和尚念走了样,“信访工作与政绩挂钩”逐步被异化为“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党政领导的升迁直接挂钩”。于是,在政绩考核和升迁压力之下,信访排名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偏离了“初心”,一些基层官员不是充分致力于群众信访问题的解决,而是组织大批专门人员,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对上访人员进行“拦卡堵截”,甚至非法限制上访者的人身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说,信访排名导致了一个悖论式结果——“接访”变“截访”,不仅侵害了上访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取消“信访排名”是一种制度纠偏,一方面排名本身并不代表地方政府的矛盾化解工作一定做得好,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基层官员从“拦卡堵截”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现有的信访制度过分强调对基层官员的责任追究制,从乡镇到县市,再到省一级,构成了一个金字塔体系。一级压一级,信访责任制最终演变为上级对基层低信访指标甚至零信访指标的要求。由此,基层变成了“压力锅”,有些问题和基层一点关系没有,但就因为上访者住在那里,基层政府就背上了沉重的“信访责任”;有些地方不分青红皂白把上访责任全部压在基层头上,只要有人上访,不管是否合理合法都问责乡镇。现阶段,给基层“减负”必须提上日程,首当其冲的就是取消信访排名。

    信访制度改革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不单要做取消排名的“减法”,还必须做一些“加法”。因为取消信访排名之后,一些基层官员如果想掩盖真相,继续“截访”怎么办?一些地方政府如果任凭群众上访,不“接访”怎么办?所以说,取消信访排名虽好,但这是把“双刃剑”,信访仍有许多待解难题。针对这两个“怎么办”,不妨增加两项新排名:截访排名和消访排名。这两个排名完全可以与政绩考核和官员升迁挂钩,通过“截访排名”监督基层官员不敢截访,借助“消访排名”鼓励地方政府“接访”,最终把访民的问题“消解掉”。总之,要坚决纠正现有“重数量轻解决、重稳控轻化解”的考核方式,引导地方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切实解决上访所涉问题上,让“非正常上访”止步于“正常上访”。    丁建庭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