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法制日报:自曝其丑难掩监管逻辑重复

2013年06月25日 10:2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似乎审计者素来就受到严丝合缝的监督,但换个角度一想,这一套监督逻辑何尝不是适用于并被运用于“审计(监督)”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呢

  审计署6月24日公布了本部门2012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检查结果。检查发现,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446.87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问题金额1957.43万元。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再审计——发现类似问题——再整改……”翻开历次审计公告,不难发现,“屡审屡犯”现象大量存在,简直使公众感到“审丑疲劳”——从此次审计署公布的57个中央部门单位去年预算执行情况结果来看,多个部门存在违规使用资金现象,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更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审计他人的审计署也堕入了“屡审屡犯”之窠臼。

  早在2011年,审计署就如实曝光了对审计署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当时,这一“自曝家丑”的举动被不少舆论赞扬为“有勇气和胸襟”。然而,时隔两年,同样是审计署内同样的部门组成检查组,亦同样被检查出不少问题,这种“自曝家丑”固然仍可以被视为有勇气,但同样的“屡审屡犯”也让人怀疑存在“监督者悖论”——究竟谁来审计审计者呢?毕竟,事实已经证明将“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理想建立在“自曝家丑”基础上,显然过于天真。

  如果作为经济秩序维护者、监督者的审计部门,自己也带头藐视规则、破坏秩序,所造成的反面示范效应,以及引起的人们对于现存秩序与运行规范的怀疑,可能远比其他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重得多。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更加特别认真地给“谁来审计审计者”设计一个完美的答案。

  实际上,针对这个问题,审计署官员在2009年“两会”期间做客人民网时有过明确回答:对审计机关的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同时严格内部管理。监察部可以从行政执法角度监督审计机关,财政部可以从财政监督、会计监督角度来检查监督审计机关。社会公众、舆论也可以来监督审计机关。总结上述回答,即审计审计部门既要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又有赖于体制内的监察质询、财政审核等各项政治权力的启动,还有赖于社会、媒体舆论的建议、批评等公民权利渠道的畅通无阻。说实话,这个回答初听起来是完美无瑕的,似乎审计者素来就受到严丝合缝的监督,但换个角度一想,这一套监督逻辑何尝不是适用于并被运用于“审计(监督)”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呢?

  说白了,在体制内,听起来,每一个权力部门都在受到各方的审计和监督,几乎都没有留下监督的真空和盲区。但事实上,问题照旧屡屡出现,比如一些被审计署审计出问题的政府部门,几乎年年都出现同样的违规使用资金问题。那么,对此再去怀疑这些部门缺少监督,反而显得怀疑者无知了——或许,很多时候,权力并不缺少监督,缺的是监督权力的力量能否成为权力运行的屏障。(邓子庆)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