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二环路改造的群众观念:信息公开 增进互信

2013年07月15日 09:0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俯瞰成都市新二环的双楠立交。

  5月底,成都市二环路改造工程竣工。28.3公里全线高架,双向六车道,专设两条快速公交车道。每天16万人次乘坐快速公交,一路绿灯,解除了延续多年的堵车之苦。

  飞架蓉城的新二环,见证一段克难历程,沉淀一份民生情怀。

  破解“改造要堵、不改更堵”困局,既需审慎决策,也要勇于担当

  改造二环路,直接源于成都市委2011年底开展的系列调研。结果显示,城区交通拥堵是市民反映集中的最突出问题。

  实际上,此事几年前就有过动议,只是决心难下: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二环,是城区交通主干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改造,能拖一时,难拖长久。“2011年底,成都汽车保有量直逼200万辆,居国内城市第三。而到去年底,这个数字已快速上升至233万辆。”市缓堵保畅办公室副主任杨效松说,成都道路密度低于住建部规范标准,三环以内没有快速路系统,部分路段高峰时期交通几近瘫痪……

  改造,同样面临一堆难题。城区交通本就拥堵,多处地铁正在施工,二环改造一旦铺开,通行能力势必下降。此外,沿线10万多居民生活、出行受到影响。

  啃不啃这块硬骨头?2011年12月,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其中“交通先行”居首,二环路改造提上议事日程。

  “城市交通缓堵保畅,可‘限’可‘疏’,成都主要选择了‘疏’,也就是通过增加供给的办法,落脚点是最广大市民的长远利益。”受市长委托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的市政府资政黄平说。

  为期三个月的评估,成都请来了以上海专家为主的团队。随后,规划、建设部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012年4月,二环快速路规划方案公布,面向市民征集意见。全线高架基础上,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合二为一,以公交优先为导向的“双快”,在全国首开先河。

  直面“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纠结,照应各方利益,更需过细实招

  新二环在市民热切期待中开工,也在不少抱怨和质疑声中成长。

  在原本就已拥堵的区域“动土”,难免给市民出行以及沿线住户、商家和单位带来诸多不便。

  因为涉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一些市民不理解、有抱怨,就需要我们善于换位思考,把工作想得更周到,做得更细致、更扎实。”市建委负责人说。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为了降低噪音影响,高架沿线5米以内有民居的地方,以及环境敏感点,专门设置了声屏障;路面铺设新型混合料,可比普通沥青混凝土降噪1至1.5分贝;防撞墙增高0.5米,既提高了安全系数,也有隔音效果。为距高架10米以内的住户统一更换了中空隔音玻璃。为便利市民换乘快速公交,沿线28对车站设置了过街天桥和自动扶梯。

  与长期利益相比,短期问题有时更为敏感。

  一次,施工中挖断了小区电缆,虽连夜抢修,但百十户人家还是很有意见。有了这次教训,电力部门调整作业管理流程,出现断电,立即用发电机提供应急保障,力争最短时间抢通。

  收获“民生所指、民心所向”果实,公开增进理解,互动赢得包容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来的是更多理解、包容和支持。

  “二环路改造,会造成暂时的不畅,归根到底是为了将来的畅通。”市委、市政府的认识,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

  建设和施工单位通过媒体,将方案、工期,理念、设计,打围、改道等动态信息一一公告,以便市民及时调整出行线路和时间。

  门户网站则纷纷开设专题,全面介绍工程进展;官方微博与网民互动,及时回应舆论热点。

  “很多事情,市民就怕不知情。我们主动告知不遮不掩,有了问题及时解决,有利于赢得群众更多理解和支持。”这是杨效松的体会。

  信息公开,消除误解,增进互信。

  盛夏,志愿者为奋战一线的建设者送去矿泉水、西瓜等。中秋之夜,肖家河街道文艺爱好者自发为工人们送来自编自排的节目。今年春节,西半环一标段的工地旁,建设单位摆上“坝坝宴”,款待500多名农民工。

  沿线单位顾全大局,甘做牺牲。配合二环路改造,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南校门后撤12米新建。

  最近,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再度调研二环路改造工程。他深有感触地说,二环改造经历阵痛,终见成效,最应该感谢的人,是理解、包容、支持二环路改造的广大市民;最应该铭记的人,是奋战一线、不辞辛劳的广大建设者。

【编辑:燕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