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岷县第一夜:走出重灾区

2013年07月23日 0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7月22日晚,甘肃岷县地震灾区废墟上的月圆之夜。当天早晨,甘肃岷县当地发生里氏6.6级地震。中新社发 杨艳敏 摄  

  中新社甘肃岷县7月23日电 题:甘肃岷县第一夜:走出重灾区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22日夜幕降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队伍向甘肃岷县“7·22”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梅川镇永光村聚集。现场指挥救援的武警甘南支队支队长陈小平说,“他们将连夜实施搜救,不放弃每一个生死未卜的生命”。在过去的近八个小时里,这里已相继救出近10个被埋村民,遗憾的是无一生还。

  曾经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舟曲泥石流救援的陈小平表示,岷县偏远农村山大沟深,且居住分散,加之崎岖颠簸的通村公路受阻严重,前往救援的部队都是徒步进入重灾区,大型机械到不了现场,救援难度无形中加大。

  受强震影响,永光村电力全部中断,通向重灾区域的村间公路亦出现多处中断。经过一天艰难的抢修,包括挖掘机、推土机和装载着大型发电设备的车辆在夜色渐浓时,终于推进至可以望得见废墟之上救援现场的位置。

  为了保证受灾民众和专业救援队伍的食品供应,加快救援进度,在一轮皎洁的圆月铺洒在山大沟深的断壁残垣之上时,在此忙碌了一天的媒体记者和自发组织而来的救援力量相继选择“走出重灾区”,用减少救援干扰的实际行动为生命祈福。

  在“走出灾区”的路上,一位刚刚在地震中失去了4位亲人的“老人”沿着泥泞不平的小路,蹒跚着向永光村4社巨大山体滑坡的救灾现场前行,前去认领亲属。年近50岁的后品娃,在震后与妻子通过窗户侥幸逃生,但右胳膊在地震中被砖块击中受伤,失去亲人的悲痛让他眼角泛红。

  “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滑坡。房子即使以后重建,也不敢在这住了。”与记者交谈过程中,后品娃始终难以回避灾难的“怆痛”。他说,因为昨天下雨,今天干不成农活,地震时很多村民都在睡觉,随着山摇地动的轰隆一声巨响,跑出院子就看见村子一角发生山体滑坡,“像洪水一样扑下来,房子和院子里的农用三轮车被土方推着‘跑’了很远”,只能眼睁睁看着8户村民被埋,谁都没有办法。

  中新社记者经过梅川镇永光村三社路旁一处断壁残垣前的平地上时,三四十位村民已经支起了一口发锈的大铁锅,锅里烧开的沸水咕咕作响,今天的晚餐是方便面。不过村民认为“灾后还能吃上一口热饭,已经很满足”。

  正在给火炉添柴的当地年轻村民宋明告诉记者,现在当地四五十户人都是无家可归,不过目前食物和水供应充足,蓝色的救灾安置帐篷也在天黑前搭建好。虽然家里损失惨重,但宋明在与记者交谈时显得十分乐观,“只要人在,什么都可以重来”他说。

  途中,记者搭乘了一辆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后返回的农用车,站在车后的货箱里,山大沟深的灾难现场在颠簸崎岖的路上愈显刺眼。四周一片漆黑,迎着微冷的夜风,载着方便面、矿泉水和棉衣、被褥的救援车辆连续不断的驶入重灾区,环绕着深沟小路艰难前行的车灯,串成一条长长的“火龙”,带着温暖进入灾区。

  一路上,多处路面因坍塌而半幅通行,进灾区与出灾区的车辆都颇有默契的擦肩而过,短短二三十公里路花了两个小时。在临近梅川镇街头的时候,许多受灾相对较轻的村民开始实施自救。有的在家门外打着手电搭建帐篷,有的村民在铺满锅碗瓢盆的门外台阶上生火做饭,还有的村民索性将电视搬到门外,十多个人坐在地上一起观看。

  接近凌晨时分,梅川镇街头上人们谈论最多的便是灾情。有得知记者刚从重灾区返回的当地民众,还会凑上前来打探一番那里的情况,希望有生还者的喜讯传来。(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