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法院报:用发展的眼光检视“沉睡的规定”

2013年08月02日 11:22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参与互动(0)

  “沉睡的规定”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这并不符合法律发展的逻辑。时过境迁,昨日之规定实难适应今日之需要。故此,立法者们应敢于突破种种利益藩篱的羁绊,定期检视法律规定,推进法律规定的及时调整、适时发展。

  独生子女费每月5元,实行了31年;职工探亲假规定,实行了32年;防暑降温费,“模糊执行”了53年。有些规定在数十年前出台后就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沉睡”不醒中却仍在行使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性职能。

  事物的发展是运动的、变化的,而非停滞不前、静止不动的。法律法规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发展逻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废或改或重新制定。毕竟,时过境迁,昨日之规定实难适应今日之需要。因此,法律规定不能沉睡在书架上,停留在文本上,而要应时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但截至目前,也已历经四次修改,通过了四次宪法修正案,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与时俱进。

  其实,法律这项制度从诞生至今就一直饱受滞后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之争,但毫无疑问的是,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等宪法层面的规定,修改更为谨慎,稳定性亦较强。例如,美国《联邦宪法》自1789年批准成立生效至今,已经存续200余年,成为当今世界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宪法。当然,这是享有根本大法之誉的宪法应有之地位。然而,媒体报道的这些“沉睡的规定”为何也能数十年来几乎一成不变,是立法技术足够高明,上述规定已经具备了超强的预见性?还是上述规定根本不重要,可有可无,导致人们对其视而不见?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从法律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然上述规定依然发挥着作用,就足以说明规定的事项和内容为公众所必需。细细梳理这些规定,不难发现其背后承载着的都是事关公众切身民生利益的具体性权利,如独生子女奖励权、探亲休假权、高温权益等等。上述规定大多成型于改革开放初期,立法的效力层级较低(可谓是“小法”),规定的内容较为粗陋,立法技术及预见性断然不可能有多么高明,部分规定甚至存在制度上的不公,例如有名无实的探亲假规定,几乎成了公职人员的福利,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质疑。其实,早些年,媒体和公众都曾对上述规定提出过修改意见,但相关部门仍囿于规定背后所涉的利益博弈之限,止步于听而不闻或听而过之,导致上述规定常年“沉睡不醒”。

  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法治包含两个必备的要素:“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见,立法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要求所立之法不仅是良法,还是硬法,应具有可操作的刚性。

  但同时,应当明确的是,以现今的立法技术,启动修改程序并不复杂,充实完善上述规定也并非难事。因此,我们期待上述规定的制定者们,尽快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关注民生的决心、改革创新的信心,敢于突破种种利益藩篱的羁绊,定期检视类似上述规定的“小法”,推进上述规定的及时调整、适时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