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光明日报:地方债应该成为一本明账

2013年08月14日 13:3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打开“黑箱”、起底地方债是应对问题的第一步,根据可资采信的数据,建立科学决策预算机制和资金收益评估机制应紧随其后。

  据媒体报道,根据《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9年)》,未来将有5条市域铁路和9条地铁线路穿越整个城市,全程562公里,总投资3000亿元,地铁也因此成为昆明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已经启动的这项工程,被曝将透支昆明未来10年全部财政预算收入。

  去年,昆明市政府债务率至少超过122.9%,这一数据显然与动辄投资数十亿元的城建项目有关。高高跷起的财务杠杆使昆明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而去杠杆之路将异常艰辛。政府性债务存量大,各类城建项目又随时需要吞进巨额增量,面对此种状况,要么开弓没有回头箭,要么撂荒烂尾中途作罢。无论如何,对经济社会的损伤都是不可估量的。

  在全国范围内,像昆明一样的城市还有不少。7月底,国务院作出全面摸底地方债务的部署,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从2011年年初审计署启动对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性债务全面审计以来,每一次起底地方债,其结果都令人一声长叹:除219.57%这样直观的债务率数据外,借新还旧、变相举债、转移债务等突出问题触目惊心,公众和舆论满怀担忧。

  中央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显示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决心,地方政府指望通过政策宽松与刺激来促进经济反弹、“保佑”涉险过关的预想前景不佳。而从2010年起开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以及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约束,“土地”和“融资平台”这两大“法宝”都不同程度地被收紧,大量地方政府公共项目开始被资金锁喉。而资金链的断裂直接导致各地“僵尸”项目频现,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怪现象”。

  巨额地方债务的背后,是地方政府信用在作隐形担保,但地方政府又算不得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信用以市场规则“兑现”,才具备进入市场游戏的资格,但某些地方政府的花钱习惯使得这种资格大打折扣:财政预算的随意性、决算超预算的高弹性,以及多口径的糊涂账、不透明的过度负债账、虚高的资产评估等,严重透支了政府的融资能力。如今,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相互“绑架”,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叠加的可能。

  地方债应该是一本明账。打开“黑箱”、起底地方债是应对问题的第一步,根据可资采信的数据,建立科学决策预算机制和资金收益评估机制应紧随其后。面对地方债,既要纠偏寅吃卯粮,也应避免一味停滞。只有理性承担一定债务、继续谋求发展,才能化解历史债务问题,而这些,都需要从正在展开的债务审计中寻求答案。许云泽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