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领导专座是否该留引热议 媒体称官员应有站着的胸襟

2013年08月21日 10:4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知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如约出现在日前南国书香节“探寻历史真相之旅——中华根”讲座上。热情的观众早已汹涌而入,挤满了整个会议大厅。由于座位有限,很多观众不得不站着听。会议厅最前几排的“留座”却稀稀拉拉没坐几个人。现场有人表示,这些座位是给“领导和嘉宾”留的,一般听众不能坐。“请站在后面的观众往前移,不要怕坐官员的位置,他们来迟了,就应该站着听。”易中天开口打破了僵局。(8月20日《北京晨报》)

  赞成

  如此“官”规则该改了

  有群众参与的论坛、讲座、仪式等,组织方往往会在前排正中间留几个座位给“领导”,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规定。无论现场有多少普通听众站着,领导的座位也始终不能被“侵”占,哪怕是领导没来。这就像领导的官威,不可冒犯。

  在占座的问题上,大家都在遵循一个“先来后到”的规则,这就像排队上车、排队买票,是一种常态下的公平。然而,领导脱离规则,晚到还享受“留座”的特殊待遇,其破坏规则的随意,令人汗颜。

  给领导留座的“官”规则,也会在无形中给其他参与者造成一种逼迫感,甚至会让他们滋生出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官威意识。窃以为,如果不是实在有必要,组织者就应当撤销领导专座,让大家有平等获取座位的机会。其实,今天的不少国际会议,都将会议桌设计成圆形,没有主次之分,其良苦初衷就是在不经意间倡导所有与会者的平等地位。

  很多人对这种现象反感,包括被请来做报告、做演讲的客人,然而,却很少有人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从这一点来看,我不能不由衷地佩服易中天的胆识。

  黄齐超

  建议

  学术性会议可不留座

  “他们来迟了,就应该站着听”,易中天这话可谓大胆。的确,学术讲堂上那座位本来就是留给“学问”二字的,与官员不官员着实没有什么关系。你愿意站着听的话就站着听,不愿意站着听的话大可拂袖走人,千万别或者自己不来,或者来了不懂,白白地浪费了那好好的位子。

  一般的会议,给官员、领导留一排或者几个位置好的位子是可以的。但是,学术性的会议,给官员尤其是外行的官员留位子、搞特殊化纯属是对“学问”的伤害。除去一些专业性学者型官员,很多甚至是绝大部分官员对专业的学术大多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一无所知。他们不懂,也不通,更不会。从人道上讲,让一个不懂、不通、不会的人坐在那里听学术研讨,那是对他的折磨;从学术上讲,最好的位子不留给最想学、最想问的人,不留给对学术有贡献的人,那简直是浪费了这个位子。更何况,他们还不一定来这里听,你让想学、想问的人远远地站着,却空着最好的位子,这就是暴殄天物了。

  真正研究学术的人,是应该怀有敬畏之心的。敬畏什么?敬畏学术本身。关于学问之道,黄侃曾经说过:“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假如组织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讲课的人,刻意为官员为领导留下极好的座位,却让那些渴求学与问的人远远地站着,那岂不是完全与黄侃所说的相反:“一,欺负做学问的人;二,不知者占好位子;三,组织者忘了学问的根本;四,不对后世负责;五,某些人剽窃了他人的机会。”这,还谈什么学问之道?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位子,这是一种公平,也是一种尊重。不坐自己不该坐的位子,那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学问的尊重。假如不敬人,不敬己,不敬学问,坐在那里又有什么意义?而有些人,给不该坐这个位置的人预留了位子,更是玷污了“学问”二字,把“学问”当成卖乖讨巧的工具了,组织这个又有何用?那些站着的人,大可以像易中天说的那样,不必再站着,勇敢地坐过去,管他是谁,因为你是来学东西、问问题的,不是受官员凌驾的。至于官员,如果真的来到了会场,看到没了自己的位置,大可以坦然处之,能听则站着听,不能听则走之。敬人,敬己,敬学问,说不定还会被人赞扬。如果真的有天赋,站着听也能顿悟,更是美事一件,何乐而不为呢?

  那座位是给学问的,不是给官员的,大家好自为之吧!

  姜伯静

  剖析

  易中天说出了公众心声

  在开放的公共讲座上,是否应该给领导留出专门的座位,这是一件法无明文的事。而从道德上讲,组织者预留座位的特定对象,应该是老弱病残等需要帮助者。身为领导者,如果真是工作需要来听这样的讲座,可以让下属人员组织专场,也可以派人录音录像。而只要选择到开放的公共讲座来听,就只能遵从公共道德——按入场先后顺序,早来者占好座位,晚来者退而求其次,或干脆站着听。组织者给领导预留好座位,别人不能坐,无论是依法,还是依德,都是一件难说顺理成章的事。

  在中国,向来有“为官者讳”的传统,领导即使做了错事,下属也只能适应而不能异议。即使异议,也要在给领导留面子上做足了文章。可是这样的传统,如今正在受到民众权利意识的强硬挑战,社会价值观正在由此发生重大转变——对于于法于德都说不过去的“为官者讳”,如今直接拒绝或背后说“呸”者已并不少见。易中天教授的调侃与抨击,就是明证。身为领导,如果不在这些事情上注意起来,被人嘲讽、戏谑是不可避免的。

  “为领导服务”如今已成为某些机关的服务准则之一,甚至被强化到第一准则。单从字面意义或某些部门的工作职能来讲,这样的说法并不算错。问题在于,如今的“为领导服务”早已超越了工作关系,扩大到无所不包甚至要为领导情绪服务的地步。易教授的借题发挥,为什么让读者颇感兴趣?关键在于“领导来晚了就该站着听”这样的话,点到了群众最想表达、没机会表达、又难以充分表达的“穴位”上。身为领导者,是否也该从此事中悟出什么呢?马龙生

  官员应有站着听的胸襟

  素来以“敢说”闻名的易中天这次又给同行树立了榜样,这种敢说真话、不怕得罪权贵的精神让人敬仰。不过,易中天对空置座位的调侃与抨击,固然让人感觉畅快淋漓,但若想让领导们“来晚了站着听”成为共识或常态,绝非易事。

  这次易中天的演讲主题是“探寻历史真相之旅——中华根”,主要谈中国文化传承,而“给领导留位”现象所折射出的“官尊民卑”的思维,正是传统文化中属于糟粕的部分,现在叫做“官僚主义”:官气熏天,不可向迩;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摆出一副官老爷的臭架子。

  官员摆架子绝非一时一地的现象。不管任何公众文化活动,只要有领导出席,必然当仁不让地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好事“领导优先”、坏事“领导先走”也几乎成为各地不成文的规定。这边普通座位人满为患,那边领导“专座”稀稀拉拉,显得极不协调,但很少有学者能像易中天这样公开表达反感。

  让来晚的官员和领导站着听,活动组织者都不答应,为领导服务的秘书们更没这个胆量。易中天主张官员“来晚了站着听”,岂不是让秘书们为难?领导一生气,后果很严重。面子难看事小,权威受损事大,说到底,还是官场流行的特权思维在作祟。“老爷式的官僚主义”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糟粕,更有赖以滋生的深厚现实土壤。

  其实,为官者应有“来晚了站着听”的胸襟,这样做不仅不掉价、不丢份,反而是豁达、自信的体现。一个心里装着百姓的官员,一个全心服务群众的公仆,不管是坐着听还是站着听,都散发出一种无形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如果官员自认为高人一等,可以不遵守公共秩序,那么即使坐在最尊贵的座位也无法增添自身威严,反而让人不齿。官员拿自己当群众,群众才会敬官员为干部,民心向背使然。

  眼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稳步推进,并深入人心,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仅是活动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参与者,要有“把自己摆进去”的思想认识,进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少摆些官架子,多做些实事,传递官场正能量。不妨就从“来晚了站着听”开始。陈广江

  -三言两语

  ●我们尊重领导的同时,领导也应该遵守礼仪、尊重群众的期望。

  ——赵孟

  ●不给领导留专座,倡导了崭新的官民关系。

  ——苏梅

  ●不独是在讲座现场,在会场、演出现场等,最好的位置永远是给领导预备的。这样的“黄金位置”直接同权力挂钩,就算有钱也未必能得到。易中天的一番话如同小男孩的一声高喊,扒下了“皇帝的新衣”,但要颠覆给领导留座的潜规则,却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晶报

  ●对文化人,特别是有声望的专家、学者们来说,赢得社会和大众尊重的最重要的,就是做人要有骨气,做学问不要有俗气和媚气。易中天教授对待权势者的不卑不亢是值得尊重的。

  ——田仁荣

  ●不能让真理偏离人性,不能向权贵倾斜。

  ——邸红剑

  ●给领导留着座位是应该的,因为那不是我们的位置。第二,留着座位是对领导的尊重!大多老百姓都这么想的。你还别不信。

  ——晨晓鸣

  ●易中天一句话,让人觉出“为领导留座”不妥。然“领导先请”的特权,何处不在,何时没有?意识上集体认同、行动上人人遵守的“规矩”,固然有“指挥棒”的无形力量;而抢领导风头将“后果严重”,更是“不敢僭越”的有形压力。命运受制于人,独立平等的人格就成奢望。“四风”不正,概源于此。

  —— 解放日报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