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法制日报:权力驱动利益诉求致新城变空城

2013年09月04日 09:4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热衷于造“新城”,动辄规划数十平方公里的新区、新城。不可否认,城镇化进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不少“新城”成为“空城”。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的阴影、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隐忧,也渐渐浮现。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其实是绕不过的槛。无论是发展各种现代化产业,还是降低交通商业物流成本,都需要资源、人才的聚集,这也正是城市形成的源动力。除了居住和产业发展驱动外,随着市民阶层收入的提升,休闲度假需求也应运而生,一些海滨度假新城同样不乏强烈的需求。

  不仅如此,当下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城市化。这边厢现有城市的容量越来越接近饱和,市民受够了城市的拥挤,那边厢农村人口进城仍然是大势所趋。造城有望提供更多的产业空间和栖居之所,如此两厢情愿的好事,实在应该一拍即合,并尽快撮合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的造城冲动,未尝不是在顺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甚至还是在为其助一臂之力。

  然而,何以“新城”成了“空城”,号称“一线海景”、“拎包入住”的海滨度假小镇,却无人入住呢?不难看出,当下的“造城”运动,尽管的确不乏需求,但简单地由行政指令画个圈,各种金融城、学府城、产业城、度假城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行政权力是否真的如同“神笔马良”那般神奇,能够点“城”成金,恐怕并不能过于乐观。而现实中的行政化“造城”,与其说是顺应了发展规律,出于改善民生福祉的考量,毋宁说是有着另外的利益算盘。

  事实上,既然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罗马更非一日建成,“造城”显然不是舍得砸钱便能按时完工,更不是盖好了楼便算完事。假如城市的公共配套设施无法跟上,无论生活功能还是工作机会都付之阙如,所造之城其实与产业和栖居这些城之为城的最基本功能完全无关。而这样的“造城”运动,满足的只是GDP的欲望,追逐的也只是政绩指标。“造城”背后的源动力,其实大多与“城”无关。而一些地方官员,打着发展地方经济的“造新城”旗号,实则却强征公民的土地及房产,之所以如此积极,其实不过是因为背后充斥着权力交易与资本盛宴,至于“造城”过程中的普通公民的权益,在权力和资本的天平上,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根本就不会予以考虑。

  可见,当本该由需求来驱动的城市化进程,却日渐本末倒置成了行政驱动乃至投资拉动;城市化本该只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却最终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全部,甚至成为了其中最有利可图的环节。如此“造城”,更多关乎的是地方政府与官员们的政绩,而与民生或栖居的本意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于是乎,在利益诉求和政绩冲动的合力之下,客观规律与需求早已被抛诸脑后,造“新城”日渐成为一出角色错乱的闹剧,也就并不意外了。

  “造城”这事儿当然可以有,但必须由栖居者来主导,而不能被政绩和GDP牵住鼻子,更不能被行政权力越俎代庖。(吴江)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