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龙湾河道变色污染源难寻 强酸水灌溉农田(图)

2013年09月05日 10:30 来源:浙江在线 参与互动(0)
浙江龙湾河道变色污染源难寻强酸水灌溉农田(图)
强酸倒入河道后,河面成了黄色。

  河道经常变黄,却找不到污染源,怎么回事?

  经龙湾公安局和环保局调查,发现了一条隐藏的利益链条:企业主为了节约成本,将工业废酸处理承包给中间商,中间商再以低价转包给排污人。排污的方法很隐蔽,晚上用垃圾车运到远处,再倒进农田、河道、下水道里。

  昨天上午,两部门联合发布,目前已有5家涉案企业被查,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

  这是温州破获的首例污染环境案。其意义在于,震慑了那些想用这个新手段排污的企业主。

  用强酸水给农田“施肥”

  近年来,温州市区多条河道经常一夜之间突然变黄。媒体很关注,老百姓意见很大,省领导也曾多次批示。龙湾区东片污水处理厂更是多次受强酸水冲击,几乎瘫痪。

  今年7月22日,有群众向环保部门举报,龙湾瑶溪街道朱宅村河变成了“黄河”。同时,附近农田里的庄稼成片枯萎,农田水面有大量黄色气泡。

  经测试,农田水呈强酸性。

  龙湾环保局在对周边群众走访时,发现一条重大线索:前两天,有一槽罐粪便车在田里施过肥。

  他们报了警。第二天凌晨,专案组在状元街道抓获给农田“施肥”的犯罪嫌疑人徐某。他交代说,倒在农田里的其实是从工厂里拉出来的废酸水。

  没想到一审审出来一串。安徽籍的徐某说,他的生意是老乡李某和陈某介绍的,而李某和陈某则供出了温州某标准件公司、龙湾某五金拉丝厂等5家企业。

  利润惊人的排污产业链

  51岁的李某在温州5年了。他和陈某原来都是通下水道的散工,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为了招揽生意,他经常散发一些小广告。

  去年9月,有老板通过小广告上的电话找到他,说有废水要拉,问他愿不愿意干。这是他接的第一单生意,由于没车子,他低价转给了老乡徐某。

  徐某等人每次倒废酸都趁晚上没人的时候。但有一次,他刚把一车废酸倒进瓯江口,就被群众发现暴打了一顿。

  他们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呢?昨天,龙湾警方和环保部门算了一笔账:

  企业主:5家企业都装有污水处理设备,但处理的成本很高,根据废水酸性程度,少的每吨成本价1000元,多的两三千元。如果雇人拉出去倒,每吨只要60元左右。

  中间商:企业主把废酸以每车处理费150至280元的价格承包给李某和陈某,他们转包出去的价格则减到每车100至140元。

  排污人:虽然受到中间商“盘剥”,但他们靠的是量。徐某等人自己买了垃圾车,每车可以装4吨废水。已查实的,光徐某一个人已获利6万元以上。他们都买了小轿车。

  间接排污成首要污染源

  涉案的5家企业规模不算小,年产值大都在四五千万元以上。

  据龙湾环境监察大队张大队长介绍,即使小型紧固件企业,在生产旺季一个月排的废酸也有10多吨。

  “按一天生产废酸3吨算,如果用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至少要3000元,运出去倒只要200元,每天就可以省2800块钱。”涉案企业主说,这样一年下来相当于多出了100余万元的利润。

  据环保部门介绍,企业污水直排容易被发现,一旦被查将面临数十万元的罚款或停产风险。因此一些企业主采取了隐蔽的方式,间接排污已成为龙湾河道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光已查实的,在3个月的时间里,5家涉案企业共非法倾倒废酸约200吨。目前5家企业均被停业整顿。

  据龙湾警方透露,陈某、李某和徐某3人已被批捕,其他5名企业主均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将陆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污水处理全程视频监控

  张大队长坦言,如果类似企业按规定处理污水,运行成本会很高。“但如果所有企业都规范了,产品售价也会水涨船高,对企业利润影响不大。”

  温州绿色水网环保中心负责人白洪鲍认为,企业用垃圾车间接排污很难发现,最好的办法是让上规模的企业集中入园,不规范的该关停的就得关停。另外,寻找一条让公众参与监管的路径,也可以很好地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

  案件发生后,龙湾环保局加强了对企业排污的监管。“每个企业要有一个专门收集废酸的池子,每天记录排出废水量。每次倒废水必须按照程序向环保部门报备,并记录已处理的废水量。”张大队长说。

  该案的告破,对周边企业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至今龙湾河道没有再出现突然变色现象。

  接下来,龙湾环保局准备改造企业污水处理监控系统,对污水处理全程进行视频监控。(都市快报)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