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宏观经济趋于好转 转型压力仍在

2013年09月10日 10: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今年8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两大指数,前者同比增长2.6%,后者同比下降1.6%。这两个数据向市场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控通胀的积极举措后,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的增速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明显的遏制,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有望趋于好转,但是,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不够稳固。

  从去年9月到今年8月的12个月里, CPI的同比增幅除了今年2月份因为春节产生了上翘因素以外,基本保持在3%以下,这表明几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运行的通货膨胀威胁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克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其背后又有货币扩张的推动,因此与经济增长如影随形的一个现象是物价的激烈上升,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被物价上升所吞噬,民众实际上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政府也为控制物价、控制通胀投入了大量精力。

  从去年以来,中央政府放弃了以投资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尽管流动性出现了收缩状态,但货币政策没有像以往那样因此而转向宽松。调控政策的转变使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虽然伴随出现的是CPI的大幅度下降,但经济增长低迷也对宏观调控政策形成了巨大的考验。尽管地方政府对此不太适应,但中央政府没有因为这种压力而轻易改变调控方向。这种坚持终于在近几个月出现了效果。9月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中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到了51.0%的高点,这是从去年以来这一指数第一次站到50%这个荣枯线的上方,显示了工业景气度正在复苏。而CPI没有像以往那样跟随PMI出现大幅度的反弹,说明调控政策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经济好转的趋势已经基本可以肯定。

  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PI却仍然透露出了一些不能让人放心的信号。PPI的运行趋势应该与作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CPI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如果上涨了,那么它将推动整个的物价水平上涨。但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PPI已经有相当时间保持低位,而CPI虽然上升幅度比较小,但已经与PPI出现了分离状态,这表明,推动CPI出现上涨的因素,已经不是工业产品,而是集中地表现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这在国家统计局所提供的CPI分类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8月份的CPI结构中,农村的上涨幅度反而高于城市,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而非食品价格仅上涨1.5%。农村和城市、食品和非食品所表现出的这种价格分野,突出地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尽管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物价结构仍未理顺,在CPI总体保持平稳的后面,民众实际上仍然必须为物价上涨承受很大的压力。

  宏观经济出现的这种走向,只能有一个解释,这就是经济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目前的经济好转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这在最近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央企和国有大银行几乎占了上半年上市公司创造利润的半壁江山,而更多的中小型上市公司,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上市公司则仍然没有起色,这在昨天A股市场走势上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反映,大盘出现了3.66%的涨幅,但涨幅居前的大多是央企和银行股,大多数中小型上市公司并未能随势上扬。资本市场历来是最为敏感地反映经济动向的,它的这个表现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有70%以上的权重,对于政府财税收入和支持民众就业有重大作用。今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最近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甚至为扩大民间投资向地方政府提出了“定目标、定事项、定责任、定时间、定结果”的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国有资本已经完成对我国经济的战略布局,并且在相当多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以后,民营资本要与其展开公平的市场博弈是困难重重的。很显然,目前这种经济结构并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经济转型的压力并未因经济好转而减轻。而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是需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特别是要摆正政府与国有资本的关系,给民营资本建立起发展壮大的空间。(周俊生)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