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企海外投资失败根源在于未脱离计划经济保护

2013年09月17日 16: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核心观点:面对同一海外项目,“不差钱”的一些央企竞相报出高价进行收购。2012年中国央企海外并购溢价为3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网网友邱林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央企海外投资失败的根源,究其原因,央企还是把自己当作计划经济的宠儿,即使用“宏观调控”来表述也难以取代“计划”的实质。

  人们还记得2009年走出去抄底的那些央企吗?现在,这些曾经充当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急先锋的央企,交出的答卷难以让人满意。客观地说,央企走出去这十年,从资产规模上看,收获不少,但失败教训多于成功经验。尤其在矿产资源等领域的投资,几乎成为失败收购的重灾区。(9月16日《经济观察报》)

  以中信集团下属的中信泰富收购澳洲铁矿公司为例,2006年3月,中信泰富斥资4.2亿美元收购两家澳大利亚铁矿石公司,适逢国内钢铁需求强劲,铁矿石价格处于上升期。但后期由于项目开采难度加大,原计划2009年上半年的投产期一拖再拖,直至2012年11月才投产,但彼时中国钢铁需求已大幅下滑,铁矿石价格也由高点下跌了36%。

  市场人士指出,中信泰富的铁矿石项目的失败,是典型的前期勘探评估和尽职调查不足造成的。根据测算,只有国际铁矿石价格达到160美元/吨,这个项目才不亏本。铁矿石价格历史高点是在2010年,达到150美元/吨。而随着国际铁矿石供应量的持续释放,未来铁矿石价格会在当下135美元/吨的基础上持续走弱。

  仅从海外资产上看,中国央企拿出了一份规模巨大的海外家底。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量占到全国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海外总资产的85%,成为中国企业走出的主力军。

  尽管央企走出了国门,但投资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2009年,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约定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施工完成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然而,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的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最终发生亏损41.48亿元。

  近几年,为鼓励央企走出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金融机构对于央企到海外参股收购将提供资金支持,央企只需要自筹三成的购并资金,其余七成资金将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这样做的理由是,对冲庞大的外汇储备、利用升值的人民币弥补国内短缺的资源。

  这就像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日本银行海外并购热潮一样。自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的升值速度让人瞠目结舌。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挥金如土,大肆购买美国的银行和企业,被视为美国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也一度被日本纳入囊中,以至于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

  不过,日本企业的教训并未引起中国央企的重视,中国企业反而比日本企业走得更远。虽然央企海外投资的热情高涨,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央企所谓精心的谋划却往往走形,“好心”或正在演变为“坏事”。面对同一项目,“不差钱”的一些央企竞相报出高价,5000万至6000万美元的项目由于相互抬价而最终花了1亿多美元的情况屡见不鲜。

  上面提到的中信泰富收购澳洲铁矿公司就是一个经典例证。当年,中信泰富与澳方谈判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时,武钢、鞍钢、宝钢、中钢等央企也看中了这家澳大利亚公司。在他们竞相抬价后,澳方顺势进一步抬高资产价格,最终中信泰富的成交价格比初始价格高出1/3。

  据彭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央企海外并购溢价为3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和消费品行业溢价最高,分别高出11个和10个百分点。央企海外投资溢价记录也屡屡被刷新,例如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溢价达65%,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公司溢价达72%。

  当然,这并不是央企海外投资失败的根源,究其原因,央企还是把自己当作计划经济的宠儿,即使用“宏观调控”来表述也难以取代“计划”的实质。虽然2011年6月国资委对外公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但央企还始终处于垄断保护的安乐窝里,赢利了就是央企老总的经营业绩,亏损了就是市场问题,跟央企老总经营失败无关。

  实际上,我们希望央企不仅仅是一个个国内的赚钱高手,更是一个个海外的投资高手,这是每一个中国纳税人所期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容忍央企的失败,但绝不容忍哪种不会吸取教训,不把中国纳税人的钱当钱的经营方式,更不能容忍央企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他人随时捕获的猎物。(邱林)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