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气候变化让人“无处可逃” 专家热议如何自救

2013年10月12日 20: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李晓喻)12日在北京举行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引发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担忧和热议。

  “气候变化让中国人无处可逃。”谈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会上坦言。作为2013年夏季上海极端高温的亲历者,赵启正指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极端天气已经显著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事实上,2013年入夏以来,中国多地遭受罕见高温炙烤和暴雨冲刷,气温和降水量双双突破历史极值。而随着全球持续升温,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可能进一步增加。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称,到2047年,极端天气或将成为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并不是“天灾”,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是导致最近50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在此情况下如何“自救”,成为会议上最集中的话题。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应对气候变化,关键要凝聚社会共识,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最后都要靠公众的自觉参与来落实。”

  赵启正对此亦表示赞同。他指出,任何一项社会政策或行动计划要想取得实效,都必须依靠社会共识。而当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复杂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依然远远不足,处于“高风险,低认知”状态。

  赵启正建议,世界各国应当努力携手合作,帮助公众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共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此外,各国还应当扩大交流,积极分享彼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应对气候变化可能是全世界共同开展的一项最有利的协同行动。”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说。

  但是,要成功应对气候变化也面临诸多障碍和挑战,对此与会官员和专家们也都直言不讳。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中国总体上仍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不容易。

  根据发改委此前的计划,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虽然这一目标比“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有所降低,但由于经济总量增大,需要实现的节能量至少要6.7亿吨标准煤,比“十一五”的6.3亿吨标准煤还要多,任务还要重。

  “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现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正在和粗放式发展的惯性竞赛。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前景依然可期。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公众愿意为购买相应的环保产品支付更多费用;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只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这说明推广应对气候变化有很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郑保卫说。

  此外,为了促进低碳发展,中国近年来在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等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财经专线)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