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叫停洋地名:“一刀切”之忧与“一千元”之惑

2013年10月15日 11: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郑州10月15日电 (记者 李志全)在河南省颁布的一项地方政府规章中,外国人名和地名被明确禁止用作地名。政府“一刀切”的行为,引发便民担忧。15日起,随着新规的施行,违者“一千元”的罚款,又引发效果的困惑。

  叫停“洋”地名,是新版《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众多条款之一。河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表示,新规是加强地名规范化和文化传承之举。官方称,1989年版的地名管理办法已不适应现在的实际。

  按照办法,被禁止使用“洋”地名的涵盖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纪念地和旅游地名称,以及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名称等。当下,“洋”地名泛滥,它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街头,地处内陆的河南省的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都遍布“欧洲小镇”。

  支持者说,热衷“洋地名”体现出一部分人的崇洋心态,应该少一点东施效颦的“洋”地名。知名导演冯小刚就曾炮轰开发商没文化,说中国许多城市的小区、建筑都取了个外国名字。

  开放城市何惧“洋”地名?反对者直言,地名的多元趋势,本身也就是城市开放文化的一部分。并举例国外的“唐人街”、“中国城”说明。

  两种声音之外,还有人批评政府行政命令“一刀切”简单粗暴。生活在某“洋”地名小区的市民王先生说,如果突然改了,会在通信、交通等方面造成诸多不便。

  河南大学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韶说,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我们都应该关注一个问题:“洋”地名是否给产权所有人或使用者带来了困扰,是否为民众所接受。

  他向中新社记者指出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地方新地名虽然命名很久了,但民众仍采用老地名来称呼,实质是民众不认可。一个“洋”地名若是被老百姓所接受,有关部门就是取消了,仍然会如此称呼,又该如何?“洋”地名泛滥,关键是民众参与不足。

  河南省政府法制办公室此间回应了“一刀切”的关切,称部分现有“洋地名”是否更名,需征求建筑物所在地单位、居民、商户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同意,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

  15日,《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开始施行,违规者又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呢?办法规定: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与销名,公开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等行为,由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热心于地名研究郑州市民赵国洲直言,罚则太轻了。对于存在利益驱动的企业来说,实在是缺乏力度。

  针对“洋”地名乱象,国内的南京、石家庄等城市曾进行集中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罚则过轻”或“缺乏强制处罚手段”是关键因素。

  “一千元”罚款之下,郑州市民住在“普罗旺世”、出门经过“威尼斯水城”、在“曼哈顿广场”购物的尴尬能否纾解?这引发当地人关于立法效果的困惑。(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