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建堂:坚持创新引领 打造中国经济新亮点

2013年10月21日 11: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无一不贯穿着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坚持创新引领,不仅促使我国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的势头,而且对于推动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至关重要

  文/马建堂

  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表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过“热”、过“冷”的经济状态都不利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所以,在转型发展新阶段,需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既保持定力,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总体稳定,又要未雨绸缪,发挥宏观调控的反周期调节作用。

  特别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为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提供重要环境保障。也就是像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进一步统筹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策就不宜大的调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经济运行营造稳定的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要扭住主题主线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宏调政策三管齐下

  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对外部市场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确保了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着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即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控区间的确立不仅避免了干扰市场自身运行规律,而且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顺应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新变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了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是根据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新要求,奋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出台重民生的专门措施,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经济运行显四大积极变化

  在这些创新举措的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进中提质。特别是7、8月份,国内市场信心明显增强,积极变化不断累积,经济企稳向好的迹象日趋明显。

  一是市场信心增强,社会预期向好。7、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别为50.3%和51.0%,连续两个月回升,创16个月以来的新高。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虽然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较高景气水平。其中,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市场预期继续保持乐观,对行业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是工业生产增速回升,实体经济趋于活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7、8月份分别增长9.7%和10.4%,分别比上月加快0.8和0.7个百分点。8月份同比增速是去年4月份以来最快的。工业生产相关指标普遍改善。从发用电量看,7、8月份,发电量分别增长8.1%和13.4%,分别加快2.1和5.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8.1%和12.0%,加快2.4和3.9个百分点。从交通运输指标看,铁路货运量增速在7月份由负转正的基础上,8月份又增长8.1%,比上月加快3.4个百分点;8月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3.1%,加快2.1个百分点。从税收指标看,7、8月份,国内增值税分别增长11.2%和13.8%,分别加快2.0和2.6个百分点。

  三是国内需求有所改善,出口增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比1~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1~7月份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受国务院有关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等多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拉动,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比1~7月加快1.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3.3%,增速与1~7月份持平,在连续8个月回落后首次企稳。

  市场销售增长稳中有升。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餐饮消费增速低位回升,8月比7月加快0.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温和回升。从我局统计指标看,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5%,比上月加快1.0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加快。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4月以来首次重返50%的临界点以上。

  四是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1%,上月为下降0.3%,自4月份以来首次环比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预期向好、需求有所回升、企业前期去库存取得一定成效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市场供求关系确实出现一定积极变化。

  “创新引领”统筹转型新阶段三大任务

  转型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准确内涵,笔者认为,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在发展速度上,从过去两位数超高速增长转向7%~8%的较快增长,更加注重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在发展动力上,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引领,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工艺、产品创新;在发展结构上,更加注重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发展目的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转型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奋力推进转型升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适应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原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2012年末,我国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相应地,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劳动力优势减弱。200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2010~201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年均上涨17.4%。同时,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偏低,对能源资源消耗却十分巨大。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总产出份额为11.5%,消耗的煤炭、一次能源和淡水却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2%、21.9%和15%左右。

  这种客观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要求我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拓宽发展空间;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改变过去较多地依赖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才能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同时,技术创新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新的投资机会和新的就业岗位,为持续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收入提供根本保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主动创新,主动改进工艺,主动研发新产品,才能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进而带动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而,调动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非常重要。为此,要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好的宏观环境,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用市场的力量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扶持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二是以简政放权为起点,奋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坚持推进改革,不断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我国的改革实践已走过30多年历程,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一些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制约着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顺利推进。

  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连续推出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激发了活力,稳定了经济,取得了成效。下一步仍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只有进一步简政放权,才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只有进一步简政放权,才能维护好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市场活力;只有进一步简政放权,才能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继续释放和利用好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以科学的宏观调控为保障,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这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最大基本面。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有效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将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较为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将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区域协调发展的回旋余地比较大。因此,我们具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和条件。□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