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追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

2013年10月24日 20:0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追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直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专题询问现场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顾瑞珍、崔清新、罗沙)提问开门见山、重点突出,回答诚恳客观、简洁明了,问答双方坦诚交流、高效互动……

  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联组会议正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会场气氛热烈。这次会议主题是就国务院关于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政府在划分政府投入范围、落实企业研发资金加计抵扣、减少专项资金、增加普惠激励政策方面将会采取何种措施?”吴晓灵委员提出第一个问题,与会者纷纷将视线投向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楼继伟坦诚面对:“提问直中要害。确实像你说的,近些年来,全社会R&D支出大幅度增加,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前天的报告中也讲到了,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问题。总的看,从政府角度上有缺位、有越位,越位大于缺位。企业应做的事情,政府做得多了一点。”

  “但我国还和别的国家不同,我们在应用类的支出方面,客观上说就比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多一些,这是我们这类赶超性国家所必然的。现在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稳定支持方面,基本上属于刚才吴晓灵委员讲到的基础性、公共性的科研部分。我们原来与课题类资金的比例是2∶8,现在提高到4∶6。也就是一个科研单位有四成是稳定支持的,其他六成是通过项目拿来的。政府往这个方向做了一些努力。总体来看,还是应该增加稳定支持。”

  科技部部长万钢接着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综合利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创投引导等方式,引导和调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技术创新取得的初步成效。他说,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的R&D支出超过1万亿,其中企业的支出达到了76.2%,这个数字已经相当高了。有必要继续提高财政投入中的R&D经费,发挥其支撑引领作用。

  对于曾在地方政府分管科技工作8年的辜胜阻委员,最大的困惑是经济与科技的相互脱节两张皮的问题。对此,万钢回应说,从80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科技要面向经济、经济要依靠科技。这些年来它的发展起起伏伏,但总体是起伏向上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接着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经济领域的改革,把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我补充三点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一要强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二要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这个路没有修好,科研的成果很难做到产业化。三要面向中小企业创新,政府应该搭建若干个公共服务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

  严以新委员最关注的是,科技部准备采取何种措施,减少乃至切断科研经费与灰色收入的关系,能够保证科研人员有合理稳定的收入,将个人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完成科研项目上来?

  虚假报销、挤占挪用、违规拨转等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严以新委员提供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科研经费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也给我一个机会报告一下。”万钢从容应对。他说,据我们了解,近几年审计中所涉及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相关部门都已经按照要求、按照时间节点进行了整改,极少数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已移交纪检或者司法部门依法处置并且向社会公开。

  从2011年起,科技部实现了对所有的“973”、“863”、支撑计划结题项目开展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覆盖率达到100%。“目前已经验收审计的有11765个课题,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在我们这里,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各位委员,从审计结果看起来,大多数课题实施的情况是好的,课题承担单位也认真负责,一些违规的现象得到了及时整改,违法违纪现象是极少数。”万钢说。

  他接着说,我们现有的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反映了我国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与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现状不适应,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适应,因此管理的思路和方式必须转变。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构建由管理部门、承担单位、科研人员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同时自觉地接受社会监督。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高校的有关情况作简要的补充。他说,高校始终高度重视对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近年来也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2014年还将推进部署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检查工作。高校科研经费与管理涉及很多共性的政策问题,我们也希望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