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允许个人查询信用既要方便也要防范

2013年10月29日 08:4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媒体昨日不约而同报道了“9省市个人信用报告可上网查询”的新闻,我省位列其中。笔者满怀兴奋之情上网查询,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无资格。难道“我”不是广东人?我不无怀疑地拿出身份证再次审视一番,感谢“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的权威证明。难道是集体“假新闻”?我又认真研读了一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公告,事实证明新闻也没有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最后发现因为我并非土生土长的“老广”,虽然身份证信息显示早已“移居”广州,但身份证号仍然是出生地号码,而我的出生地则不在9省市之中。简言之,真正有权限查询的“广东人”是那些身份证号前两位是“44”的原始户籍在广东的人。

  作为一个“新广”,在自己无法查询的遗憾之余,却要为央行这一便民举措鼓与呼,同时期待查询范围早日扩至全国。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着急办房贷,等到银行审核才知道,有一张久未使用的信用卡还欠着费,因此造成“信用”不合格。个人倘若能够上网查询信用记录,明显就可以提前预警并加以防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信”行为。无论对个人,还是对银行,乃至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允许个人自我查询都是“百利无一害”的善举。尤其是对于个人,信用记录长期以来垄断在银行手中,因为银行对自身提供的服务往往拥有“最终解释权”,即便有时缘于双方“误解”导致了个人“失信”,个人却常常由于无法及时获知只能“听之任之”。现在,9省市不仅可以个人上网查询,还可以现时提交异议申请,从而在更高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信用知情权和异议权。

  允许个人查询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保障,其基本要求应是“方便”。也就是说,个人能够随时随地上网查询自己的最新信用信息。因为移动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便捷性,查询“随时随地”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但是,更为重要的“最新信息”有时却比较滞后,特别是个人身份信息。媒体就调查发现,有人结婚6年,婚姻状况仍显示“未婚”;有人户口迁移3次,身份证领取地仍是最初那个。这些调查虽为个案,但还是暴露出系统部分个人信息未及时更新。这不免会让人担心,如此不太准确的信用报告会不会影响其实际效力。此外,现在的两种验证方式,“私密性问题验证”设置问题繁杂,导致不少人难以通过身份验证;“数字证书验证”相对容易,但必须提前向银行申请获取。两种方式各有不便之处,央行也预测到“私密性问题验证”方式通过率可能会不高,但不知可否适度简化问题、科学设置问题,从而让公众更加方便一些?

  个人信用报告是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最基础产品,不但记录了个人信用卡、住房贷款、逾期明细等信息,还包括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信息。由此不难看出,个人信用报告涵盖范围极为广阔,差不多囊括了个人全部重要信息。所以,防范个人信息泄露极为重要。虽然此次个人信用报告上网也有防止信息泄露的“狠招”,比如严格身份验证、内外网物理隔离等技术防范,但现实中信息泄露的源头往往并不在技术本身。信用信息查询平台如何才能确保公民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呢?除了加强技术防范之外,更重要的是法律防范,坚决打击各种盗用个人信息犯罪,让公众免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恐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个人信用报告上网查询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同样在昨日,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网启动开通,将实现全省范围内跨地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和公开。在“鼓与呼”的同时,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既要方便也要防范”。(丁建庭)

【编辑:白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