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刹一刹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

2013年10月29日 16:5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我国地方债务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很多学者和机构都曾作过推算:18万亿元、20万亿元……数字扑朔迷离,公众难辨真假。最权威的数据当然要靠审计署证实,今年8月初,审计署开启了新一轮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地方债审计摸底。《人民日报》昨天报道称,目前虽未形成最终审计结果,但专家预计,地方债务仍在总体可控的安全区间。

  地方举债已是普遍现象,欠发达地区因为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不能完全弥补资金缺口,要发展必须举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速,资金缺口也随之加大,举债也是必然选择。客观说,一些债务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但是,地方举债的各种问题,并不能忽视。

  在转载《人民日报》这篇报道时,有网络媒体直接将标题改为《地方欠债越多,官员提拔越快》,虽然有“标题党”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债“怪相”。在政绩考核压力下,投资可以对GDP增长有更加直接的拉动作用。于是,一些地方官员急于在任期内表现“政绩”,项目建设热衷于“短、平、快”,发展规划和项目立项缺乏科学严谨的论证,导致投资效率明显偏低,同时还增加了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凭借“信用”向银行或者其他融资平台借钱并不难,一个官员为了谋求政绩“造富一方”,在任时向银行大举借债并承诺30年还清。官员在任可能只有五年甚至时间更短,任期内他可以保证每年向银行支付利息,当官员调任他处或者离任,他在这个地方任职时欠下的巨债当地政府如果无力偿还怎么办?一些政府性债务“借、用、管、还”的责任主体不清晰,“借的人不用,用的人不还”,多头管理,出了问题相互扯皮的现象并不鲜见。“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这一民谚很能反映地方政府举债的潜在心理。

  官员追求政绩并非一无是处,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下适量举债,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客观实际盲目举债,所带来的隐患恐怕就不只是“还不了钱”那么简单,它还会破坏一个地区的经济生态,甚至引发经济倒退。

  今年8月初,当审计署开始对地方债务进行审计时,曾有媒体报道一些县级市的财政局长都“愁白了头”,三天两头被书记、市长“拎着”,跑各家银行的省行、总行去汇报,商量对策。财政局长们为何焦虑,恐怕还是地方债务问题多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必须要刹一刹了。

  刹住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归根到底还是要约束官员。在这方面,早有专家提出,“假若让地方主官对当地政府欠债负责,比如规定债务率超100%不得升迁,地方断不会再乱借债的。”如果真能以地方债务率来考核官员的升迁,官员能不担心头上的“虱子”多么?当“挠痒痒”的压力超越了“债多了不愁”的心理,盲目举债的冲动自然也就被遏制了。  (陈方)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