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梳理发现一些地方“一票否决”呈泛滥之势

2013年11月06日 09:4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不管是治理方式还是干部考核机制,都需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在改革创新中加以完善

  “一票否决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日前,媒体梳理后发现,在一些地方,“一票否决”呈泛滥之势。一个中部省份调查显示,该省针对地方和基层的各种“一票否决”内容多达62项。“好经还需念好”,一位基层干部的感慨耐人寻味。

  “一票否决”最早源于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机制,在我国基层治理的语境中,“一票否决”提高了考核体系中某些重点指标的权重,使之在考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提高责任系数而言,用地方干部的话来说:“就像打扑克时的‘王牌’一样好使”。

  有压力就有动力,“一票否决”制产生的倒逼效应,如同一剂猛药,对推动工作、增强执行力确有积极作用,更是撬动了一些难推难啃的治理难题。正是因为有了“一票否决”的压力,出台政策、操作执行、效果反馈、干部考评,使得这些方面的工作更加谨慎、周全,少了敷衍对付,多了雷厉风行,也使得这些“硬杠杠”划出了底线、标定了责任,对解决相关经济社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物极必反。一些地方,将“一票否决”当作一成不变的“一招鲜”,从招商引资到烟酒销售,从整顿黑网吧到打击非法行医,都冠以“一票否决”之名,成了基层干部不堪重负的紧箍咒。少数领导干部不管部署什么工作,仿佛不加上这一条总觉得不够重视、难以落实。于是乎,各种“否决”满天飞,各项指标层层加码,陷入了某种依赖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什么都“一票否决”,就会让工作失去了轻重缓急之分,也就难以确保重中之重。试想,对照62项“一票否决”,基层干部执行起来该怎样弄清先后,又如何分清主次?面对遍地开花、泰山压顶的考核指标,不少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顾此失彼,更可怕的,还会导致弄虚造假糊弄、重“硬指标”轻“软指标”、对上不对下等现象。这些做法,都与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但加大了行政成本、消解了政策效力,还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让许多发展难题越“否决”越难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治理日益复杂化,各种新旧问题、矛盾冲突不断滋生,对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法治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如何善用“一票否决”这一治理经验,也需要各地积极总结、务实创新。拍脑袋层层加码,不顾实际、不加区别、不分主次,无疑是简单粗暴的惰政。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开始清理整顿各种不符合规定的“一票否决”指标,使这一制度更加科学规范。与此同时,在中央引导下,一些地方淡化以GDP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加重了生态环保、民意评价等指标的权重。这正说明,不管是治理方式还是干部考核机制,都需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在改革创新中加以完善。

  党的十八大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防治“一票否决”的泛滥,根本上说,还在于地方政府要坚持科学施治、依法行政,让基层工作进一步融入法治轨道,在依法治理的模式下打开一片新天地。“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汤嘉琛)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