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线城市的幸福很纠结:安逸与收入如硬币两面

2013年11月07日 10:53 来源:《小康》杂志 参与互动(0)

 

  在距离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都不超过半小时的一座小城中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幸福感”?廊坊人的回答出人意料,有四成人对这座城市很满意,他们理想城市的名单中京津排名最后,让他们感到最幸福的事是家人能在一起。

  小城·浪漫

  2010年2月20日,元宵佳节将至,廊坊市时代广场布置了种类多样的花灯,华灯初上时市民们流连在这光与影的世界里。  

  乘京沪高铁,从北京到廊坊只需要21分钟。如果你要从廊坊去往另一座直辖市天津,火车也不会超过30分钟,每天有43趟列车可以让你前往这两座特大城市中的任一地方。  

  这座新兴的小城市有建制的年代还未超过33岁,被称为是“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小康》联合《扬州日报》、廊坊电视台、廊坊传媒网所做的调查显示,受访廊坊市民中,超过六成人感觉生活幸福;在同为三线城市的扬州,感觉幸福的被访者更高达85.1%。而在北京,只有不足五成被访者有幸福感。“一线城市是欲望都市,二线城市是愿望城市,三线城市是幸福摇篮。”有网友在博客上的慨叹或多或少切准了大中小城的脉。究竟三线小城的幸福中纠结着怎样的不幸福与期待?  

  小城市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调查显示,63%的扬州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让他们的生活更幸福,5.4%的人持相反意见,31.6%的人认为幸福感与所在城市无关。在廊坊,这三个数据分别为48.4%、12.2%和39.4%。而北京的情况则相反,所在城市让生活更不幸福排在首位,占35.3%。  

  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廊坊的发展节奏颇具代表性。2012年市区人口首次超过50万,是一个人口净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座城市。  

  随着小城市进入快速成长期,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迟毓凯表示:“小城市人少事少,基本生活保障都健全,稳定的生活让人们对未来的确定性增强。”   

  对于廊坊市民吴冲来说,这座城市给予他的幸福莫过于和父母在一起。让曾“混迹”于中关村的IT男真正下决心回家是一幅漫画: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父母陪伴儿女长大的点滴,最后他们变得腰弓背驼。“当时看得掉眼泪,一咬牙,回廊坊!没有比一家人在一起更幸福的了,你说呢?”吴冲反问道。 

  《小康》调查亦显示,廊坊受访者给出的“最幸福的事情”答案中,“家人团聚”排在首位。同样在扬州问卷中,“人际关系和谐”位列其中。“越是小城市越能够给人足够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支撑。”迟毓凯分析。家庭依然是现代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价值取向,即便“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过于陈腐,但“在一起”早已内化为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曾说过,中国人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而是生活在家庭和人际之中的。  城市规模小、交通便利、生活稳定、生活悠闲舒适,两地受访者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极其相似的幸福理由。这一点或许不难理解。从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上看,廊坊和扬州虽分据一北一南,但仍具有极高相似度。两者同属三线城市,廊坊属京津1小时经济圈中心地带,扬州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长期受到中心大城市的辐射和经济带动,使它们具有了“卫星城”的共同特质。

  小城市的幸福魔力就让媒体人胡晓宁决定跟廊坊“厮守”下去。本来她有机会进入京城媒体,但思来想去最终放弃了。按她的话说,小城市人少,竞争压力就小,不用总担心被人抢饭碗;交通便利,想买家具,踩一脚油门就到宜家了,没准比住在石景山的人还快。  但值得注意的是,廊坊给市民带来的幸福感不如扬州高,后者拥有超过五成的“粉丝”。在调查中,扬州人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罗列的幸福理由远比廊坊多,历史文化名城、美景多、美食多、文化气息浓、环境好等都让扬州人引以为傲。 

  正因如此,73.2%的人认为未来理想居住地仍是扬州,13.6%的人选择国外,13.2%的人选了其他国内城市。42%的廊坊受访者未来居住地同样是廊坊,29.4%的人想去国外,28.6%的人选了其他国内城市。这些自选城市大多都集中在杭州、苏州、海口、重庆、大连、长沙等二三线城市,仅少部分人选择了京沪。这恰好印证了“逃离北上广”风潮的现实性。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暂住人口比上年减少了41.6万人。而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成为北漂退守的阵地。 

  谁动了幸福的奶酪 

  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幸福的反面亦是不幸福。安逸的小城市里,谁动了幸福的奶酪?  廊坊问卷结果显示,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收入,占18.7%,15.4%的人认为是健康,15.1%的人选择家庭关系。扬州的调查结果同样是这三个因素所获票数最多,只不过排序有所不同,21.5%的人选了健康,15.9%的人认为是家庭关系,收入因素占13.2%。两个城市中,排在第四位的影响因素均为婚姻。

  南北两个三线城市调查结果中,收入因素均位列前三,这与两地相近的平均工资水平不无关系。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扬州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4142元,在岗职员年平均工资为44689元,仅在江苏省排名第七,与省会南京相差1万元左右。同年,河北省统计局发布数据,廊坊为45061元。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倪鹏飞形象的把幸福感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明确为“倒U字”。他指出,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依然是幸福感与收入高度挂钩,这些城市处于“倒U字”左侧。位于“倒U字”右侧的是少数城市,它们已经进入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阶段,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再敏感。

  很明显,廊坊和扬州的幸福感被收入左右着。不过,对于收入的敏感度,廊坊要稍高于扬州,后者更看重健康和家庭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如果套用“倒U字”理论,或可以说扬州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程度要稍高于廊坊。

  在房价与社会保障的选择排序上,廊坊和扬州显示出了一定差异。《小康》调查显示,对于扬州受访者来说,社会保障要比房价重要,6.3%的人选择了该项。尤其在养老保障方面,“老人的幸福感,是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程度的一面镜子”是众多扬州人的共识。不少受访市民表示,要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这些措施的加快实施,不仅会增添现有老人的幸福感,也让正在奋斗的一代人对自己的老龄生活充满信心。  而在廊坊,受访者更看重房价对幸福感的影响,这一因素占7.9%,排在社会保障之前。“我是乐业难安居。”李静算了一笔账:每个月家庭收入5000元上下,房价动辄每平米七八千元,不吃不喝,约两个月才能攒够一平米,前提是房价不上涨。 

  即便在扬州问卷中,住房一项在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名居中,仅有3.5%的人选择,但在扬州“最不幸福的事情”开放题中,房价偏高依然被认为是阻碍幸福的绊脚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卫认为,房子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不仅仅是家庭最为贵重的固定资产,更是一个“家”的概念。

  房价飙升已经成为小城市的成长痛。而按照国际上比较推崇的收入与房价比例“新加坡模式”计算,比较合理的应该是72个月的工资收入买一处房产,即每个月的收入约等于一平米房价,显然,如廊坊和扬州一般的三线小城市的房价已不是工资能够轻松支付的了。

  此外,收入偏低、交通拥堵、城市规划和管理薄弱、消费水平高、房价偏高、发展机会少等新兴发展城市的城市病几乎都出现在两地的调查问卷上,成为最不幸福的主要理由。 

  未来幸福:有的要保障,有的要收入 

  《小康》调查显示,对幸福感提升帮助最大的因素中,廊坊受访者中16.4%选择提高工资水平,降低房价、提高医保水平、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分别占14.4%、13.2%、11.4%和9.1%。 

  扬州的调查结果与廊坊差异巨大,排序依次为,提高医保水平占15.9%,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服务占12.7%,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占12.4%,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占11.8%,降低房价占11.2%。 

  这两组数据背后,承载了市民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 

  很明显,大多数廊坊受访者的幸福是建立在财富积累上,而扬州多数市民开始关注非财富因素对于幸福感的影响。不过,这两组数据表面看来选项排序差异较大,而实质上都指向了财富与社会保障、环境的层面。对未来财富以及规避自身或家庭风险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两个城市的结果并无二致。从心理学上看,这一点已经超越了地域特点,是市民普遍存在保障性依赖。只有在保障或财务方面获得安全感才会感到幸福。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得上幸福?繁华千年的淮左名都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南北漕运的重镇,和其他江南小城一样,她既追求宜居又透着些许商人的精明。也因此,她的居民最理想的幸福无外乎富裕繁华、活力开放、物价平稳、生活有保障,同时在这座文人墨客云集的诗词之都,更少不了平等、自由、安逸和诚信。  

  廊坊又是另一派城市的缩影,地处北方内陆,城市发展方兴未艾。高收入和合理房价是大部分受访者的理想,而环境优美和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均衡教育资源和提高食品安全,以及丰富文化休闲生活恐怕是所有居民的追求。

  提升一个城市达到幸福城市的标准,廊坊和扬州市民把目光投射到了市委书记和老百姓身上。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至少18个省市明确提出“幸福”概念;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有分析认为,讨论幸福感、建设“幸福城市”体现出中国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今天的幸福不再只是个人感受,而是正在变成社会的行动、国家的行动以及政策的导向,政策的制定正在谋求更多使人幸福的制度环境,包括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社会安全感和制度预期。(尤蕾)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