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称如何建立互相补充产业体系是城镇化布局关键

2013年11月11日 11:3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将城镇化导入科学之轨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受到的关注超乎寻常,持续长久。

  在这一次改革中它被赋予诸多深意,既事关亿万人的城市安居之梦,又被寄予新一轮大发展引擎的期待,同时还与土地、财税等重大制度改革密不可分。

  从规划目标和宏观方向观察,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基本明确,关键是如何将这一蓝图化为现实。因为,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城镇化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深感担忧。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于土地城市化模式的崇拜,城市建设大肆圈地无序扩张,一味求新求大求快,忽视产业支持与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造成土地的过度浪费和城市的畸形发展,出现所谓半城市化、伪城市化以及“物”的城市化。

  2002年以来的十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镇化率较2002年提高12.26个百分点,但同期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2.6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了50%以上,城市面积扩张速度远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新一轮改革中,主政者首先需要思虑的是如何遏制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对于土地的过度依赖,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有序地将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到城镇中来,安居只是第一步,乐业才是长期保障。不仅如此,伴随着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提速,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多数地方政府的财力是无法承担的,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完整的政策和制度设计。

  进一步而言,转移农村人口还面临着城镇化发展的层次问题,既定的战略是,未来城镇化建设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但是,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的过度集中,让大城市愈发膨胀,由此衍生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病,而中小城市由于资源缺乏,发展乏力。

  因此,如何建立相互分工互相补充的产业体系,让不同的城市在产业错位中共同发展,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布局的关键所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绍飞)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