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个别省份意见强烈 尚难动工(3)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9日 07:1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地方有意见

  是因为调水没有量化指标

  《中国经济周刊》:南水北调工程尽管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自开工建设以来,各种议论颇多,尤其是湖北、四川等调出水省份存在不同意见,在损失的补偿方面也存在异议。您认为原因何在?

  鄂竟平:主要是因为基础性的工作没做好。缺乏这个基础性工作,你怎么说都说不清楚,或者是你怎么说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是,这件事将来非得说清楚不可,不说清楚很多事情就没有办法走下去。

  比如说丹江口水库的水权,湖北方面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受到影响,肯定有说法。但是,统一分配水资源又是国家的权利,而且调出的水是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是浪费,是必要的。但两者又是矛盾的,如何应对?

  那么,到底是调出对呢还是不调出对?不讲别的,只从生态上讲,任何一条河流都必须保证一定的流量才能维持它的良好生态。但到底得保持多少生态基流?往外调多少水才是科学的?现在没有一条河能够说清楚。所以只要一调水,立刻就有人说影响他的生态了。那到底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这些都缺乏量化的概念,没有具体指标说清楚。这就是我说的基础性工作。

  前不久,我调研了德国的一个调水工程,我不问他们调走了多少水,而是关注为什么这样调,因为它规定了一些很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当调出河流的流量小于某一个值时就不能再从这条河流调水了,当调入河流的流量小于某一个值时就需要启动调水。这些指标都是做了系统的技术论证并经政府确定下来的。工作做到这个份上,无论地方政府还是老百姓一点意见都没有。这很值得我们借鉴,下一步我们国家也一定会做这个事。

  《中国经济周刊》:基础性工作要量化的话,是不是在技术层面要有标准?

  鄂竟平:不光是技术方面,但是必须有技术在先,要进行论证。

  国际上现行的河流开发标准是调出水量一般不超过河流总量的20%,加上它本身的用水,开发利用率不超过40%,这样就基本不会影响河流以及河流两岸的生态。但这只是个一般性的概念,在我国就要具体分析了。我国南方跟北方的差异悬殊,海河流域目前大多河流已经100%开发利用了,黄河也早已超过40%。但南方河流的利用率别说40%,有的就连20%、10%都不到。

  所以,南方、北方的水资源到底怎么用?必须先用技术手段把它量化下来,这是第一步,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第二步是把这个量化标准提交到政府并审批确定下来。这里面有个分级的概念,中央管理的大江大河什么标准,省级管理的中等河流什么标准,一直到县市一级管理的小河流,都必须明确。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以强大的技术论证来做基础。如果能把工作做到这个程度,那么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那时,大家目前担心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拿南水北调工程来说,当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受益时,你必须得承认湖北等水源区承受了损失。但你应该明确它承受了什么样的损失,多大的损失,这样才能确定如何补偿,补偿多少,说在明处。

  水资源管理等基础性的工作是由水利部在做,据我了解,目前水利部已经开始对一些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量化了。但这件事的工作量很大、很复杂,也很困难,比如说华北地区的河流已经基本没有生态流量了,那么给它定多少标准算合适?如果定下来之后难以实现也不可取。所以这个事情得一步一步来,但是不做肯定不行。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