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解读全会公报: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13年11月19日 09:5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11月9日至1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随后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下称“公报”)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党中央坚定改革的决心。

  公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做政府应该做的,市场做市场可以做的。”读完公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发表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总体上中央改革决心大,部署内容很广泛,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很全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在谈到这份公报时认为,此次公报里关于改革的新思路非常多。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华表示,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五大均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大限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充分表明中央改革的决心。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许多专家认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厉以宁:我在公报中读出最重要的讯息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处理好,因为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以后的改革发展。

  过去人们常说“小政府,大市场”,并且以为这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比较好的处理方式。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效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有效的政府加上有效的市场,这就是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者都要讲效率,都要有效,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情,市场做市场可以做的事情,这样就行了。

  过去谈效率,只谈到生产效率,而现在更应该重视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在经济学里引起了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将企业中搞组织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列为生产人员,这些人能够将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产生更多的效率,这些人都是效率的提供者。

  第二个变化就是企业并购重要性提升,这样企业就会更为重视资产重组的作用、筹资的作用以及证券市场的作用。资源有限的要归政府管,个人收入分配无论是二次分配还是一次分配都要归政府,一般资源配置和涉及消费者自主消费的以及利率则归于市场。

  张立群: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很重要的取决于政府怎么样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因此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要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 地管好、管出水平。这次公报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全面的部署。

  公报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后面,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支持这个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保证。所以围绕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工作做好,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快提高,从事前的项目审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移。

  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公报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周天勇:这次公报有所突破的,一个是对国有经济提出一个“活力”,这个以前是没有的。国有企业效率比较低,“活力”不足,活力控制了影响力。第二是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从国外以及我国情况来看,许多创新是民营企业进行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

  张立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一个方面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

  在这个发展当中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这个里面要不断明确产权制度,加强产权制度保护,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胡鞍钢:党中央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综合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创新点。在这次全会中,它被界定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是对这样的一个创新的制度给予首肯,而且我们还会进一步推动。

  厉以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定要共赢,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最佳途径。如果城市没有小微企业,没有民营企业,这个城市只能是鬼城。但是民营企业当前需要转型,要有产权意识。

  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管,国资委不要管具体的企业,要主抓国有资本的配置,可以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对于有短缺的行业、新兴的行业就可以多增加投入,产能过剩的行业就应该退出。国有企业应当成为自主经营的国有企业。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公报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曹红辉:公报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和科学的财税体制。前者是政治学中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共中央全会公报;而后者则阐明了财税体制的本质和目的,明确了它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接下来的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这一串说法其实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正在制定的《预算法》,央地之间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以及未来的房产税、遗产税、资源税、消费税等等。

  刘剑文:此次全会将财税问题单独放在一段,将财税问题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出了过去历届全会。

  从中可以看出几个新思路:其一,在财政的重要性上,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考量,是一个新提法。其二,公报提到了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其三,提到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权力和责任要进行明确,并要有法制保障。其四,全会讲到要做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当前不少事权集中在地方政府,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任务繁重。但同时却没有相匹配的财权,一些基层政府甚至绝大多数财力都是靠转移支付。为此,现在就要厘清事权和财权,做到有事做就有钱来保障。

  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公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张立群:公报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方面作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包括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多制度性的安排,也包括对健康推进城镇化方面的制度安排。这些方面的安排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必将会使我们国家整个城镇化的进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更紧密地统一起来。而且会使我们新型城镇化更加健康,更加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

  曹红辉: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法。这表明农村土地流转将不再局限于农村,而是跟城市市场并轨,相比过去将更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单独提出了“建设用地”,接下来更多农村建设用地参与到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促使城市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降低土地和房屋成本。

  胡鞍钢:现在农民工异地居住或者说异地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了,他们怎么样去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特别是在城市,我们称之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现在来看,不仅是城乡之间,包括地区之间,怎么样实现分享这个成果,这个成果不仅是物质成果,最重要的是制度成果。怎么样逐渐不断地破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公报中都给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加快自贸区建设

  公报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周天勇:适应全球化新的经济形势,这次提出对外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比如说放宽投入准入,加快自贸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一系列的措施。从现在看,促进更高层次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我们要有我们的跨国公司,我们有实力的企业要走出去,同时也要扩大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贸易秩序,新的秩序就是我们自己的自贸区,也就是单边自由贸易区、双边自由贸易区,利用自贸区体制进一步扩大未来的出口产品升级,形成中国和世界的产业分工,更多地在全球化中得到我们的利益。

  曹红辉:另一个首次出现的提法是“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相比过去强调“走出去”、不重视“引进来”的导向,更加重视公平竞争和资源自由流动。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说法,表明未来国内企业不仅要参与国际市场,还要争取引领规则,不仅仅依赖比较优势,这就包括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内涵,还意味着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争取掌握定价的话语权。 记者  朱禁弢

  (本文部分专家观点摘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