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治污别光盯着邻居,做好各自的事更重要

2013年12月10日 02:3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

  别光盯着邻居,做好各自的事更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山山︱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京津冀区域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河北,能够计算出区域间各地大气污染的影响是怎样的吗?

  柴发合:区域间的大气污染,每一天相互影响强度都是不一样的,最主要的相互影响和风力相关。刮南风,特别是西南风,石家庄、邢台可能就往北京飘;刮北风,北京的污染物可能往河北城市飘,刮东南风可能有一部分从天津来;西北风有一部分可能影响到天津,这个影响是相互的。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把影响弄清楚,而是各个地方自己的污染都很重,且这个污染绝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现在各地把自己的大气污染治理好,就是未来对区域污染防治最大的贡献。北京不用老“抱怨”河北,因为北京也影响了河北。不过,科学地看,肯定是河北对北京的影响更大——一方面是因为两地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河北从地理上包围着北京,从绝对排污量以及产业结构和污染的关系来看,肯定河北比北京大多了。

  《中国经济周刊》:除了现在的区域联防机制,还可以从哪个方面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柴发合: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为什么变成这样?与我们的财税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征税的环节更多向消费端移动,地方政府在吸引投资时就不会不管什么项目、只要能给我缴税就行。我们现在的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企业在哪个地方,就是哪儿的税源,河北人民削减4000万吨煤,压减6000万吨钢,接下来经济肯定要受影响。财政收入下来后,没有更多钱给百姓谋福利,带来那么多失业,确实是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第一是要寻找新的发展基因、更好的发展方式、更清洁的产业;第二要强化社会保障,对因为这种措施受到损失和失业的人给予一些关怀和补贴,照顾他们的生活。但如果能从根子上把税收制度理顺了,地方政府不再拥有无限的事权,把方向定位好,给予一定的财税保障,或许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污染。

  《中国经济周刊》:如今,从河北的架势看,“断腕治霾”真的是既有声势又有行动。但这会不会成为一场运动式的治理?

  柴发合:“运动式”是我们以往组织解决很多问题的习惯方式,有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河北乃至全国多个省区市此番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不会成为一阵风似的“运动”。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治理的行动方案,已经作为这一届中央政府的任期目标,这个规划的节点是2017年,正好是这一届政府任期结束。如果不能形成长效机制,没法给自己和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编辑:卢岩】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