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扶贫办:贫困县好处多 非扶贫重点县也哭穷“戴帽”

2013年12月27日 10: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2月2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黑龙江海伦哭穷求来贫困帽子 花亿元建政府大楼(图)

  黑龙江"贫困县"书记因豪楼尴尬头疼 称曾想搬出豪楼

  中新网12月27日电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27日表示,由于重点县扶持政策的含金量比较高,一些地方一旦当上贫困县,出现干部群众普遍不愿意“摘帽”的情况,一些非扶贫重点县也想办法哭穷“戴帽”。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7日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刘永富首先介绍了近年来的扶贫情况。1986年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扶贫开发,国家成立了扶贫的领导机构,确定了贫困标准,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国家设立了专项扶贫资金。27年期间,贫困县也进行了三次调整。首先是86年国家确定了331个贫困县,当时叫国家贫困县。1994年,我国实施“八七贫困攻坚计划”,对贫困县作了第一次调整,最后确定了592个贫困县,增加了261个。

  到2001年,国家颁布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对贫困县又做了第二次调整。贫困县的名称改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总数仍然是592个,没有变化。第三次调整是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扶贫纲要”,对重点县进行第三次调整。全国调出38个县,调进38个县,总数仍然是592个县。

  对于委员提出的如何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这一问题,刘永富指出,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帮扶力度的加大,部分重点县特别是资源型重点县发展得很快,一些经济指标已经高于或者是接近全国或本省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重点县扶持政策的含金量比较高,有这么多好事,所以很难退出。

  刘永富说,客观地讲,在政策上缺乏退出的正激励效益。反过来说,在政策上实际是反向激励,留在里面的好处很多。因为确定扶持对象的时候,主要是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县级财政收入、贫困人数来确定的,不退出有好处,退出没有好处。所以一旦当上贫困县,群众不愿意退,干部也不愿意退。就出现了干部群众普遍不愿意“摘帽”的情况,一些非重点县也想办法哭穷“戴帽”。

  刘永富指出,除了好处以外,更重要的是政绩观和考核体系的问题。在考核办法中,基本是以GDP论英雄,扶贫工作基本没有进入考核体系,做不好没坏处,好处是可以保留。所以现在客观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一些县的经济指标上去了,但是老百姓得到的好处不明显。一些县虽然很穷,但是县城建得很漂亮,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大街很宽敞、房子很漂亮,县里的中学建得很好,父母去陪读,把县城的房价拉高了,医院建得很好,农民看病至少要到县城去,但是一出县城就比较糟糕了。

  刘永富介绍道,针对以上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研究,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2月18日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要进行改革。

  一是改进贫困县的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取消GDP的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作为主要标准,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瞄准扶贫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贫困户而不是贫困县,甚至不是贫困乡镇、贫困村,当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倾斜于县、乡、村,但是主要是让老百姓富起来的要瞄准家庭。贫困工作的重心下沉到村、到户,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精准管理建机制。特别是要因地因人制宜,分户分类指导,帮助贫困对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三是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重点县退出的正向激励措施。四是开展试点,探索重点县的退出机制。

【编辑:张培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