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社工工作劳累薪酬微薄:在流失与坚守之间彷徨

2014年01月08日 17: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的最后两天,民政部在广州召开全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推进会。

  在会上,民政部长李立国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已达2000多家,2013年全国社会工作服务购买资金已达17.3亿元。

  这一组数据显示,社工在我国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看上去社工已然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朝阳产业?但现实却似乎不容乐观。

  劳累的工作VS微薄的薪酬

  2013年年底,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深圳一线社工黎燕虹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5岁。

  在自己的网络空间连续多日称累后,黎燕虹因爆发性重症心肌炎宣告不治。她生前的出勤记录显示,黎燕虹11月份加班55.5小时,12月第一周加班10个小时,除了一个周末,其他时间都在加班。

  记者获悉,黎燕虹踏上社工岗位不过短短半年。2013年夏天,她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入职深圳市升阳升社会工作服务社,成为一名深圳一线社工。168天后,黎燕虹年轻的生命在操劳中画上了句号。

  黎燕虹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引起了社工们的强烈共鸣。据了解,黎燕虹的死亡是首个在职社工死亡事件,而其168天基层社工生活,被认为是深圳一线社工生存状态之缩影。

  “社工的工作真的很累。”张蕙是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工事务所的一名专职社工。“我们主要是做社区精神残疾患者的康复服务,除了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外,每次为服务对象做康复辅导,都对自己是一次挑战。每周我和另外一位同事,要为社区里的十几位精神残疾患者提供不同方式和方法的康复服务,加班是家常便饭,不加班才是稀奇。”

  一方面是劳累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却是微薄的薪酬。

  记者此前曾随“寻找北京最美社工”采访团采访了北京多个区县的基层社工,发现北京市大多数社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3000元之间。

  “很多年轻的基层社工都是北京本地的孩子。为什么?因为这种微薄的薪酬还不够家在外地的孩子们租房和吃饭的!”北京市某区社工委一位负责人私下曾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

  自2010年起,北京市政府开始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到养老院等地协助开展社工服务。北京市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是最早被政府购买服务的事务所之一,记者了解到,刚进入该事务所工作的社工工资是2000多元,一位拥有5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社工工资也才不到4000元。而立德的工资在北京同类事务所中,据介绍已经是处于“中上游水平”。

  从业5年以上的社工只占1%

  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酬,使得社工这个领域的人才流失成为常态。

  2010年5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社工人才队伍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在此纲要中,发展社工行业的目标也被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200万人。

  随着社会对社工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也纷纷开设社工专业,培养专业的社工人才。据了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会员学校目前有约300所,也就是说,全国目前有300所左右开设社工专业的大学。

  如此多的高校在培养专业的社工,照理社工应该不会成为紧缺的人才。但现实却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班上近40名同学毕业后,从事社工工作的大概只有七八个人。”石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她告诉记者,毕业后同学的去向大多是企业和考公务员,“做社工的没几个。”

  不仅是北京高校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该专业的人数少,在福建、长沙、南京等地都存在这种现状。

  福建医大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谭卫华曾透露,该校近年社工毕业生就业状况现实,基本不对口的高达77%,完全对口的只有13%,其中还有80%是在社工发展相对发达的广东工作。

  上海也是如此。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根据签约率与专业对口率,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年度本科预警专业,对本市高校中连续3年以上签约率低的本科专业提出预警。连续两年社会工作专业都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就算加入社工这个行业,一般也都会在一两年内流失。石文告诉记者,男生流失的现象尤为严重,“因为男生要成家立业,要养家,靠这个行业的薪水,能自己不饿着就不错了”。

  据广东媒体报道,在我国社工事业最为发达的广东省,目前从业5年以上的社工只占1%,92.8%的社工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下,每年大概有占总数1/4的社工流失。

  北京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的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务所的人员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次大换血。”负责人张悦豪说。

  “关键是要让人有盼头”

  看上去好像是低薪使得社工岗位留不住人才,那么通过简单的加薪是否就能挽回社工流失的困局呢?

  答案是否定的。

  据了解,近几年来,为了挽回优秀社工人才流失的局面,曾经创造出社工服务“深圳模式”的深圳市,几乎每年都在提高采购社工服务的标准,目前已经到达每人每年7万多元。在广东,社工的平均月工资也超过了3500元,这已经超过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

  但即使这样,也依然难挡社工流失的困境。

  “社工流失一是工作累待遇低,二是事业前景不明,晋升空间有限,让年轻社工觉得没什么盼头。”中国社工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的社工从业者大多是年轻人,发展空间往往对人才流失的影响更大。“现在的问题是招社工不难,但工作两年后想留人,就太难了。”

  曾经培养出广州市第一批专业社工的广州市海珠区团委书记庄婷婷也认为,工资待遇问题其实只是社工人才流失诸多原因中的一个。一份让人“有盼头”的工作更令人向往。而内地社工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让人“没什么盼头”,这也正是为什么拥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社工人才流失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张雪云现在是北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的项目官员,此前她曾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从事社区助老服务的社工事务所工作近两年。

  “工作两年之后,我突然发现好像我在这个领域就只能这样了。”张雪云的苦恼在于两方面,一是薪酬几乎不会有大的升涨,二是她上面就是事务所的副主任、主任,没有升职空间。“这意味着我要是不离开这个行业,在未来很多年内,我只能一直拿着两三千元的月薪,去从事一线社工的工作。”

  于是,张雪云跳槽去了一家企业基金会。有意思的是,社工跳槽去基金会的似乎并不少。“一来都是公益圈,理念相同;二来专业社工有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

  “除了薪水高出一倍外,基金会的发展空间会大很多很多,而且也相对受人尊重。”张雪云说,这完全符合年轻人的择业取向。

  关键在于政府的扶持

  未来内地能不能像香港一样,培养出拥有30年以上经验的、真正的资深社工?

  答案是必然的,也是一个大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的路要走。

  “此前影响社工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最大因素,是源于政府购买服务的稳定性不够。”社会工作研究学者王祎告诉记者。

  据了解,因为行业发展过快,我国许多社工机构对政府采购项目的依赖过重,自身良性运转的造血机制不足,严重影响了社工机构的自然生长。而政府采购社工机构的服务,往往具有不稳定性。

  “可能一个政府采购服务的项目结束,某个社工事务所就会面临生存困难。”王祎表示,没有后续项目,社工机构自身就面临着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人员流失自然难以避免。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公共服务购买,投入更多的资源到社工机构,也提出了几年要增加多少社工组织、每万名市民要配备多少社工的目标。

  以北京为例,记者手头拿到的一份北京社会工作事务所介绍手册显示,北京专业的社工事务所仅有59家,专业社工不到1000人。而北京市的规划是,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5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500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个数据应该包含着为数众多社区社工,也就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根据上海市社工协会常任理事李兆伟的估计,目前真正在社工机构或组织从事专业的社工职业者,全国不超过两万人。

  但不管如何,从政府规划层面来看,社工行业仍将大有可为。

  随着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出台和实施执行,社工服务机构应该会迎来一个大发展。

  事实也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最新的消息是,《意见》下发后,财政部初步确定将农业部、教育部等19个中央部门纳入2014年度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计划,涉及艾滋病防治、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等近30个项目。同时各地也已经或将要陆续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暂行办法及目录。

  “总体上看,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氛围和机制已基本形成。这对社工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大利好。”王祎说。

  社工

  社工,既指社会工作,也指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如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深圳基层社工黎燕虹日前在长期加班后猝死,引发了公众对社工这个群体的高度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社工作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已经越来越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社工需求骤然扩张,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另一方面却是社工人才严重流失,以至于能坚持工作两三年以上的,就能算是“老社工”。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