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家谈《地心引力》

2014年01月10日 1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张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国的天宫一号、神舟飞船成为女宇航员生还的“诺亚方舟”。中国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项目”10日在北京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相关专家借辟谣《地心引力》,阐述中国航天事业理念。

  “我们专门去看过影片,一方面是找BUG(漏洞),另一方面是看看从中能学到什么,毕竟许多技术创意来自于科幻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

  张柏楠指出,影片描绘的飞行器构造与神舟飞船并不一致,“飞船目前仅有两种构型,一种是双舱型,一种是俄罗斯联盟系列的三舱型。虽然中国目前采用三舱型,但飞船内部结构、设计、推进、能源各方面与俄罗斯飞船完全不同”,他强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自主研制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在影片《地心引力》中,卫星被导弹击中,产生碎片,致使美国太空站覆没。而中国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项目”突破和掌握了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能够有效应对。

  “根据国际公约,当‘天宫一号’到达寿命末期之后,我们会择机将其推到大气层烧毁、减缓空间碎片”,张柏楠说。

  “尽管电影中有些东西与我们实际并不一致,但该片体现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反映了对中国航天技术的认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如是说。

  谈及“为何发展载人航天”,周建平表示,一方面是人在太空的作用无法被自动化机器所替代,“比如建造大型空间设施、维修航天器”,另一方面是人的直接参与可以灵活调整技术发展、科学实验,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航天资源。

  “从人类文明意义上说,载人航天工程是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周建平强调,载人航天是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事业,中国一贯重视国际合作,任务期间就曾与德国、俄罗斯、欧空局等进行合作,还与联合国外空司于2013年共同举办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通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全球的科学家提供机会,促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友谊合作”。

  “中德两国联合进行了17项空间研究,通过飞船返回舱获取了回收样品,进行深度后续研究,为未来的高等植物栽培、空间环境下的生物行为影响等提供理论依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补充说。

  赵光恒还透露,香港理工大学已利用天宫一号装载的高光谱成像仪数据产品进行珠江三角洲环境方面的研究,“我们与香港方面在积极探讨接下来载人空间站如何扩大和深化合作事宜”。

  问及“会否像影片中的宇航员那样遇到意外状况”,曾在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担任手控交会对接操作岗的航天员刘旺答得铿锵有力:“没有出现我担心或需要处理的意外情况”。

  他表示,这源于航天科技人员扎实的工作和提供的高质量产品,也得益于航天员在地面模拟器多达千次的训练积累,“自动交会、手动交会的精度相当于把筷子插入啤酒瓶,而从对接结果来看,我们载人航天的技术、团队、工作都是一流的”。

  在影片《地心引力》的结尾,女宇航员重返地球。谈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产生两位“神女”刘洋、王亚平,刘旺笑着说“她们进入太空并且非常圆满地完成各自任务,证明中国航天器能够保障女性的工作和生活”。他还告诉记者,“未来基于工程需要、科学需要,中国女宇航员再入太空是没问题的”。(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