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对公务员当官难感慨应理性分析合理化解

2014年01月22日 10:2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官不聊生”背后的激励偏差

  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习总书记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和作风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虎”、“苍蝇”相继落马。在民众一致欢呼的同时,公务员群体却有点风声鹤唳,不时泛起“官不好当了”、“官不聊生”等感叹。感慨“当官难”表明公务员们已开始敬畏权力、慎用权力,表明中央反腐败和作风建设已初见成效,本质上是好事而非坏事。不过,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如若公务员群体心理负担确实普遍过大,那么于私于公也未必是好事。因而对公务员们“当官难”的感慨,也应予以理性分析、合理化解。

  不可否认,一些公务员心理负担过重的本质原因是其“屁股不干净”。但是,如果一些位高权重的岗位贪官迭出,“前腐后继”,那么就不应仅仅反思这些“老虎”、“苍蝇”们的个人因素,而更应深思其背后的制度和文化根源。更应换位思考一下,那个部长如若不是“刘志军”,换成张三李四,会不会出现“N志军”。

  在相似的环境里,人总会犯相近的错误。因此,预防腐败远比惩治腐败重要,加强与预防腐败相关的制度建设本身就是对公务员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也是排解公务员心理压力的最佳方式,而非仅仅是管束官员。很显然,在预防腐败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很多买官卖官的公务员原本衣食无忧,社会地位较高。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自加压力”,宁冒坐牢甚至杀头的风险也要力争升到更高的官位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很多官员心中“官位的高低”已等于“人生价值的高低”,至于做了高官后能否做实事,则往往不是他们所看重的了。

  就像大学里很多老师一样,一生汲汲所求的是职称的高低而非学问的大小。可是,高职位不仅是有限的,且“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知何处见顶。既如此,为何不“开一扇窗户,换一个方位思考”:在人生的价值坐标里,能否以做实事来替代做高官,不以职位高低论是非,而以是否为民办实事、好事论是非。如若这样的话,即使今天制度再不健全,即使一些岗位“不腐败就很难立足”,风险很大,怕也能谨守一颗平常的心,过着一份从容恬淡的日子。如此,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压力排解、心理调适问题。只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过于“务实”、过于“唯物”的社会大环境里,讲出这种类似奥斯托洛夫斯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般的高调,恐怕不会有任何效果,甚至还会引来很多质疑。

  官员们宁冒坐牢甚至杀头的风险也要往上爬,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执着的背后,实际上也有某种社会文化的激励甚至“强迫”。君不见一些人当了十几年副处没提正处,当了十几年副教授没升教授,见了老同学就自然而然地有点“不好意思”;可一些人做了高官没做实事,当了名教授实际上是“包工头”和“老板”,并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却不仅不被人看不起,反而还被社会所“崇拜”、“敬仰”,自己也觉得挺“红火”的,毫无自省之意。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风气很多时候激励的是当高官而非做实事,是高职位而非真学问。因此,要想真正给公务员减压,使其能带一颗平常心去为官做事,仅仅从制度和个体角度去改革或调适是不够的,社会文化上的洗心革面才是最根本的。 (人民论坛 谢宝富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