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成功 潜水员讲述海底生活

2014年01月27日 09: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1月25日,中国首艘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上,在高压环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时的6名饱和潜水员——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完成减压依序出舱,安全返回工作母船。他们经过24小时适应恢复后,目前身体状况良好。1月26日,本报记者通过电话对完成了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壮举的几位潜水员进行了采访。

  “出舱后要观察48小时,到明天9点,身体没什么问题就可以走了。”1月26日晚,潜水员董猛在电话里与记者交谈时,语气轻松。1月12日,董猛和他的同事们完成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创下我国饱和潜水海上作业史上的深度新纪录——313.5米。

  “人像被真空包装的食物”

  “骨头压缩得厉害,有一种脱臼的感觉,关节伸展不开,自己就好像被真空包装的食物。”说起在深海中的感受,潜水员胡建告诉记者,在增压过程中,人容易感觉疲劳,特别想睡觉,而且味觉和嗅觉变得不灵敏,吃啥都不香。

  “最艰难的时候是150—300米加压的过程。”胡建说,这个过程中,潜水员们在舱里基本保持坐着的状态,不能睡觉。这是因为,为避免加压过程中出现氧气供应盲区导致窒息,潜水员必须醒着。

  胡建是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培养出的第一批具备饱和潜水资质的队员。7年前,他曾潜入水下103.5米处修复南海番禺油田海底破损的油管,是这个行业里的“大哥级”人物。

  平时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完成的动作,在饱和潜水过程中都属于高难度动作。胡建说,在舱内,从睡觉的地方到洗漱的地方只有一个舱门之隔。换作平时,人们轻松一步就能跨过去。但是,在深海的舱内,这是个艰难的“旅程”:抬腿、伸腿、迈腿,原本轻而易举的事现在变成了一系列分解动作。“很累,尤其是胯部会疼得厉害。”

  进舱时,每个人都带了一本厚厚的书

  饱和舱是一个长11米,横截面直径两米多的圆筒状舱,可容纳9人,人在里面能直立行走和躺卧。舱内的生活十分单调,除了看书、睡觉,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人。

  潜水员告诉记者,进舱时,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一本厚厚的书,希望可以用来打发休息时的时光,缓解心中的压力。

  舱里不能打电话、发邮件,没法跟家人和朋友联系。董猛说,“有时候睡前会想家人和朋友,也会梦到他们。”

  在舱内,潜水员的生活方式严谨得近乎苛刻:要彻底戒烟戒酒;在高压环境中,湿度很难掌握,洗澡和上厕所都要在一个狭小的过渡舱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食物通过一个递物筒送入生活舱内,潜水员吃饭时一粒饭菜渣都不能掉在舱内,必须保持生活舱的绝对卫生……

  “海底世界不如想象精彩”

  “坐潜水钟下去的时候,看到一条小鱼,特别小,只有手指头那么大。到了水下又看到一条大一点的小鱼,有20厘米长。”有关海底的情形,董猛说起了他借着头盔上的灯光看到的两条小鱼。

  人们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有着五彩斑斓的珊瑚,各种各样的鱼游来游去,但对于潜水员们而言,海底世界远不如这般精彩。

  海底作业区十分荒芜,几乎没有海洋生物。潜水员们忙着作业,一干就是8—10个小时,之后就是回舱睡觉休息,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欣赏”海底景色。

  通常情况下,一组潜水员下去干活时,另一组潜水员在生活舱内休息,但也不能睡得太熟——干活的潜水员回来时,舱内的队员必须帮忙打开生活舱的门。开门也不容易,要用一个液压助推器按程序操作,关门时一定要保证门的密封性,否则,内外气压不一样,人的血管会瞬间爆掉。

  饱和潜水,“实战与试验完全是两个概念”

  36岁的李洪健是6名潜水员中年龄最长,也是最早和海打交道的人。1996年高中毕业后,他去青岛海军北海舰队当了防救船潜水兵,2001年退伍后一直从事商业打捞。他说,刚刚接触饱和潜水时,“忽然感觉挑战很大”。

  “饱和潜水就是个需要不停学习的职业。”技术在不断革新,潜水钟里随时可能添置新设备,而且作业时舱里或钟里出现任何设备上的突发情况,潜水员必须有能力解决。

  虽然被誉为“最安全的潜水方式”,饱和潜水依然存在风险。曾有多年从事潜水医学经历的现场总指挥郭杰说:“能做饱和潜水员的,身体素质都得一级棒。”

  就拿最先进行的“充气”加压来说,如果饱和潜水员不能通过吞咽唾沫、打呵欠等方式,及时调整自己耳朵内外的压力差,就可能造成耳膜穿孔,严重的可能造成听障残疾。

  从科研角度来说,我国早就具备了水下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的能力,但“实战与试验完全是两个概念”。

  “试验是潜水员出潜后达到规定深度,而作业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活动、工作,对体能要求非常高。”潜水队队长金锋说,为了迎接这场实战,承受“一片指甲盖上就压着60斤”的压强,队员们每天下班后都要进行高强度的心肺、耐力、力量锻炼——花上2个小时推举8公斤以上的哑铃、1小时跑步或骑车、半小时仰卧起坐或俯卧撑,周末还要加量。

  “干了这么久的饱和潜水,家人至今还弄不清我到底是做什么的。”胡建说。

  董猛平时也很少在家人面前说起自己的工作。“爸妈刚开始有担心和顾虑,但是我告诉他们机会难得,非常想挑战300米。说开之后,他们非常支持我。”他说。

  “进舱后,就把命交给舱外的兄弟”

  由于深海水温低,为了保持作业体能,潜水员们需要穿上“热水服”。“热水服”传导到身体上的温度维持在38℃—40℃。“呼吸氦气散热更快,没有热水补充不行。”郭杰说。

  据了解,本次作业还选拔了4名“替补队员”,以在“主力队员”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入替。

  “他们大多是‘80后’。”郭杰说,上海打捞局有80多名潜水员,其中大约50人有饱和潜水证书。这次作业,潜水员自由报名,经过严格的综合体检后确定了10名人选。下潜的6人中年龄最小的27岁,最大的今年36岁。

  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划,500米饱和潜水作业技术现已被列入计划中。“300米是一道坎。”郭杰说,下潜深度每增加50米都是十分困难的,500米计划要分步推进。

  此次作业的饱和潜水设备是2009年向澳大利亚公司购买的,当时花了900多万美元;向美国购买纯度99.99%以上的氦气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介绍,这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配备了备用舱、逃生舱、生命保障系统等,舱与舱之间由一段长约0.5米、直径约1米的管道连接。金锋说,一旦某个潜水员出现突发状况,报备到控制室后,备用舱将立即开启加压,几分钟内就能达到与生活舱同样的压强,潜水员只要从生活舱穿过管道进入备用舱,就能提前减压。若遇到母船出现需要所有人员弃船求生的状况,生命支持系统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将逃生舱压强加到与生活舱的一样,待所有饱和潜水员进入逃生舱后,将逃生舱抛入海里等待救援即可。

  “潜水员与支持系统的工作人员间的感情,就像兄弟一样。”胡建说,他们对彼此的信任,超过了大多数行业,“进舱后,我们就把命交给舱外的兄弟了”。(记者 沈文敏)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