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曝光环评乱象:审批部门因个人私利开绿灯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01日 01: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环保部真正、最大的权力是环评。因为项目环评这关过不了,后面什么手续都办不了。”国家环保局(环保部前身)第一任局长、被誉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曲格平曾经这样表示。

  3月5日,环保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环评,这一多年来被高度关注的社会经济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环评,全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由专业机构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防止的对策和措施。

  因此,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

  在目前,虽然我国已有相对完整的环评机制,但这个“阀门”却因为种种原因仍未关紧,将污染扼杀在萌芽状态的设想目标也就并未完全实现。

  近年来,如京沈高铁、杭州千岛湖饮水工程等因环评经不起检验而被耽搁甚至搁置的重大项目屡见不鲜。这些被质疑的项目,要么是环评根本没通过审批,拿着路条便上马;要么是环评报告内容简单粗糙,关键问题或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要么是环评报告本身无懈可击,但与项目实情况相差万里……

  在参与环评的整个“链条”中,建设单位、政府部门、环评机构均遭到质疑,其中,对环评机构不作为、乱作为的批评尤为集中。

  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年度抽查结果显示,出现质量或管理问题的环评机构比例高达40%。2012—2013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上百家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提出了取消资质、限期整改、缩减评价范围、通报批评、内部整改等处理,被处分的环评机构不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大牌”环评单位。

  环评问题层出不穷,环评行业到底错在哪儿?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评乱象,通过行业描述和专家解读,我们尝试解开一个谜题:五类机构、两种代理关系所形成的正常产业链,为何滋生出一条灰色利益链。

  正常产业链滋生的灰色利益链

  今年3月5日,作为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京沈高铁终于动工了。这个项目早在2009年2月就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原计划在当年6月就开工建设。

  但是,由于担心电磁辐射和噪声污染,京沈高铁北京段沿线居民一直在维权抗议原来的线路设计——据公开报道,京沈高铁走线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受环境影响的小区多达 34个,最近的楼房距铁路20多米,稍微远一些的100米,涉及人口十多万。

  因为公众不同意,京沈高铁的环评报告修改多次,至第四次公告后,终于在2013年12月获得批复。

  据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该项目投资估算总额达1245亿元,比5年前增加了545亿元。

  因环评受阻的项目不只京沈高铁。2012年,为解决杭州市缺水问题的“千岛湖引水工程”,遭到建德、桐庐、富阳地区的反对,这几座城市在千岛湖所在的新安江沿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担心引水工程会给当地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项目因此在争执中搁置。

  今年3月12日,改称为“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的项目进入第一次环评公示期,项目投资从200多亿元变成98亿元。工程是否能如期建设,还要看环评报告是否经得起检验。

  不真实、不严谨的环评将造成成本增加和时间浪费。如果这样的报告通过,最为严重的情况,可能会酿成重大的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

  因此,近年来,国家环保部加大了对环评机构执法检查的力度。

  2010年,环保部公布了2009年度环评机构抽查结果:20个省(自治区)的75家环评机构中,30家机构出现质量或管理问题,不合格比例高达40%。

  2012年6月—10月,环保部对全国501家环评机构进行现场抽查,对存在问题的88家环评机构进行处理。其中,被责令进行内部整改的54家环评机构中,不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大牌”环评单位。

  2013年11月,环保部对存在违法行为的34家环评机构分别予以处分。青岛大学、苏州高新区苏新环境科研技术中心等8家环评机构被取消资质,北京大学则再次被要求限期整改。

  今年2月,环保部再次宣布取消7家问题比较多的环评机构的环评资质。

  环保部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整肃了整个环评机构的市场。据环保部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全国环评机构的数量不增反降。然而,环评机构在环评质量审核体系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环评专职技术人员管理不符合要求、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较差等问题始终存在,有的机构甚至“屡教不改”。

  事实上,环评机构只是其中的一环。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2013年8月出版的《从头越——国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顶层设计探索》中分析认为,因为环评委托代理关系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出现了环评经费受制于建设单位、环评机构站在建设单位角度乱评价、环评机构本身与建设单位属于同一系统、有的地方环保部门为建设单位指定环评单位从中牟利、行政干预环评审批等问题大量出现。

  环评如何“走过场”

  邝森(化名),某化工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一直忙着准备公司新上项目材料,最近在环评审批时卡了壳。公司委托当地一家环境管理咨询公司撰写环评报告,对方对新项目的废气处理装置能否使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表示质疑。

  邝森清楚,老板投资这个项目是因为目前市场正火热,希望赶紧上马,最好两年收回投资,三年盈利,五年翻番——要是严格按照环保要求配备减排设施,这个构想基本要变成泡影。

  为了报告顺利出炉,邝森对咨询公司投其所好,吃吃喝喝之外,还向对方团队的每个人都“意思”了一下,“乙方”也就没刁难,环评报告书写得光鲜漂亮,看不出什么毛病。其实,就算邝森不公关,咨询公司也不会一直为难他们——因为咨询公司本来就与邝森所在公司即建设公司签了商业合作,建设公司要为此支付环评费用。

  但没想到,掩饰过的环评报告表,在送市环保局环评科审批时被评估单位(评估单位是审批机关设立的赋有行政职能的工作机构)发现了漏洞,被要求重新设计废气处理方案。

  邝森面临的选择有两个:要么请老板拿钱改设备,要么请审批部门高抬贵手放条路。在他看来,后者更好操作一些——公司上一个项目上马前,他就是这么干的。

  其实,审批过关这件事通常由环评机构来帮忙搞定,但邝森所属公司请的这家环评机构报价已经很优惠了,所以审批通关的公关只能自己解决。

  北京市民担心京沈高铁噪音辐射危害健康,抗议环评造价。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涉及4个部门: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评估单位和审批部门。当前,环评的基本程序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然后将环评文件报送环评审批部门,后者则委托评估单位进行技术评估,最后将环评批文函复建设单位。

  而在环评流程里,邝森遇到的情况非常典型:一方面,本应处在第三方位置的环评机构,为了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撰写的环评报告并不真实;另一方面,负责“拧紧阀门”的审批部门,也会因为个人徇私大开绿灯。

  审批“潜规则”

  对此,环评机构也很无奈,说到底,他们只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们会写好话,但也会把真实的意见告诉对方,改不改看对方。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环评机构环评师张玉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碰到这类情况,有的环评机构可以给做,但这是硬伤,评也是‘硬评’。想通过审批项目,建设单位必须要承受可能出现的危险,要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代价。但作为环评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问题说出来,从技术上提出意见。”

【编辑:张哉麟】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