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航客机失联30天 从明天开始信号将逐渐减弱

2014年04月06日 15:23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海巡01”轮在南印度洋海域出动船载直升机对附近水域进行搜寻 图/新华社

   今天,MH370航班失联进入第30天,黑匣子电量抵达“大限”,从明天开始,黑匣子信号将逐渐减弱。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5日称,“海巡01”轮当天在南纬25度、东经101度附近南印度洋水域通过黑匣子搜寻仪侦听到频率37.5kHz每秒一次的脉冲信号,与失联客机关联性有待进一步鉴定。

  今天上午11时45分,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举行发布会,负责人休斯顿表示,昨天和前天,中国船只两次监测到脉冲信号,区域相距2公里,但仍需进一步进行鉴定,只有确认是失联客机的黑匣子后才会进行打捞。英澳舰船将和“海巡01”轮联合搜寻。

  在黑匣子电量彻底消失前,如何才能定位黑匣子的准确位置?将黑匣子打捞出水还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就此,法晚记者采访了国内外多位专家,请他们做出解读。

  1

  问

  信号可能是什么?

  其他飞行物或船只都有可能发出该频率信号

  央视特约评论员杜文龙今天早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37.5kHz的脉冲信号与波音777客机黑匣子的脉冲信号是一致的”这种关联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从现在看虽然频率接近,但还要排除几件事。首先,有没有非法进行飞行的航线飞机,另外,有没有附近或最近坠毁的航班或者其他的飞行物。如果没有,说明它与MH370的关联程度进一步提高。

  谈及是否有其他声源影响到此次37.5kHz的信号,杜文龙认为,首先需要排除的是,是否有最近未经通报的航班飞经此地并发生了坠落,因为很多贩毒的飞机等并不提前通报,而飞机的黑匣子都是标配,同样会发出此频率的信号。另外,也不能排除其他舰船或者本艇是否发出了同样频率的信号,在这一地区有大量救捞船只工作的情况下,每一部分的声呐信号都不一样。但水下生物一般不会发出此频段信号。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卫东则认为,一般情况下南印度洋这一区域人烟稀少,相应的来自其他声源的可能性就较低,但是,水深、因为电池原因信号的程度较弱、其他船只干扰、螺旋桨声音、水的扰动、海况、机器的灵敏度等都会对此信号的精确度有所干扰,所以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确定之后才能有下一步工作。

  2

  问

  为什么选择37.5kHz?

  相当于飞机身份证,排除海洋背景杂音干扰

  水下信标制造商主席阿尼什·帕特尔告诉记者,中国“海巡01”轮探测到的37.5kHz正是飞机驾驶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记录器信标的“标准频率”,之所以选择这一频率,是由于这一频率在海洋中能够不被背景杂音所干扰。

  据介绍,每架飞机出厂时,黑匣子水下定位信标,都被设置为能发射37.5kHz频率,就如同设置了一个身份证。同时,为了能够区分每架飞机的信号特征,发出该信号都被设置成了不同波形,而这个波形则是识别这个信号的唯一代码,就如同身份证号一样。因而,“海巡01”轮今日再次探测,录下该信号的波形特征,需要与波音公司在设置马航MH370航班,注册号为9M-MRO的波音777出厂波形数据做最终对比之后,才能最终确定是否为马航MH370。

  3

  问

  如何能确定是MH370?

  一种声呐扫测还不够,需要多种信号统一

  杜文龙表示,从现在来看,恐怕还需要做两件事,第一要重复扫测,因为一条船能够听到或者一种声呐扫测系统能够听到,还要通过其他的声呐系统来确认。如果多种信标信号都指向波音777,就意味着它的关联程度有可能会进一步靠近。

  所以从“黑匣子”到“MH370的黑匣子”这个概念之间恐怕还需要一些证据。比如说水下的这些深潜器,如果能够同步发现类似的,或者跟马航MH370相关的一些残骸就意味着关系得到了统一。残骸和现在的这种声呐信标信号,如果能够统一起来,黑匣子和MH370的黑匣子就会形成同一个概念。

  MH370上的黑匣子

  紧急定位发射器

  4个均失灵

  飞行数据记录器

  能够记录长达至少25个小时的数据信息。而最终对法航该记录器的解码文件,记录了大约1300个参数信息

  座舱语音记录器

  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记录至少2小时的语音信息

  这两个记录器均能在水下定位信标,可在水下6000米连续30天发射频率37.5千赫兹的信号(记者 黎史翔 张秀晨)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