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反腐仍要“紧拍苍蝇” 防其破坏政治生态

2014年04月08日 09:0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在反腐的大环境下抓紧拍苍蝇,既是从源头上遏制更大腐败的产生,也是从生态环境上斩断腐败生物链

  过去一年,一批高官纷纷落马,显示了中央对腐败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与此同时,“铁八条”、反“四风”的推进,许多基层工作人员被查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对群众来说,这些身边的“苍蝇”,其贪腐行为往往对群众的影响更直观,某种程度上,对百姓心中的政府形象冲击更直接。而“县官不如现管”“小管办大事”现象的清除,令群众拍手称快。

  “苍蝇”是人民群众的切肤之痛。在反腐的大环境下抓紧拍苍蝇,既是从源头上遏制更大腐败的产生,也是从生态环境上斩断腐败生物链,使那些让人闻之生厌、望之生畏的苍蝇不再破坏政治生态。

  全面铲除群众身边的腐败,让群众看得见正义,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八项规定颁布以后,各级领导视之为高压线,不敢轻举妄动,说明制度有用。制度越具体,威力就越大。不仅利剑高悬,更要依法执行、从严执法,加大对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力度,形成按章办事的良好氛围。一度是“安全老大难”的酒驾问题,自执行了扣驾照、罚款等严格处罚措施之后,大为好转。

  拍苍蝇,需要强化监督,尤其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为了克服中国文化中“人情”的副作用,需要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力量,探索第三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如企业里的工会,大学里的教授委员会,由校方、父母和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的中小学招生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或相关方代表组成的重大工程招标小组,等等,让人民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巡视组”。腐败最怕阳光,最好的监督就是公开。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和保障,意见就能及时反映,就能最大程度地防范腐败。因此,群众监督不仅要成为拍苍蝇的拍子,还要成为腐败“防火墙”。

  清除苍蝇存在的土壤,离不开道德建设。身边有苍蝇并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失去了制度约束、道德自律的氛围,唤醒了每个人心底深处沉睡着的那只“苍蝇”。腐败问题之所以在一些行业、一些部门高发、易发,与这些地方权力过于集中、边界过于模糊有关,提供了寻租机会,甚至出现一个传达室都能利用看门的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制度约束,可能会发生“牛栏关猫”的尴尬。所以,一方面要想法把制度笼子打造得更加密实,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重建和道德重建,编织一张细密的网,把心里的苍蝇关在网里。两手并举,才能根治腐败。

  打老虎要有魄力有勇气,拍苍蝇要有耐力能坚持。“打虎”莫忘“拍蝇”,我们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反腐工作更加全面有效地深入推进,用反腐的实际成效真正取信于民。朱永新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