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珠三角企业转型引发劳资博弈 停工频发激化矛盾

2014年04月08日 09:0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珠三角企业转型引发劳资博弈

  由于企业转型“突然”,员工对未来充满担忧,提出了更高的权益诉求

  随着珠三角经济转型升级步入深水区,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剧变,兼并重组、迁离原址、更换订单……这样的转变,让一些员工对于未来感到担忧。

  今年春节以来,广东多地因企业转型发生停工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劳方提出更高的权益诉求,资方则以“不受法律支持”为由态度强硬,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受访专家认为,这些停工事件折射出当前劳资双方在利益博弈时仍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而地方政府在处理时也面临着“要居中协调”还是“要地方稳定”的两难境地,亟待指引。

  企业转型成停工导火索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关停并转的情况逐渐增多,有的甚至引发停工事件。《瞭望》新闻周刊调查发现,导致停工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变东家。联想收购IBM的X86服务器业务交易获得通过后,IBM深圳制造公司——国际商业机器系统集成(深圳)有限公司将成为联想的全资子公司。合同一方发生变更,该公司3月3日单方面提出了员工解决方案。因赔偿标准低于员工预期,且宣布前未与员工协商,引发员工不满并于当日开始了为期9天的停工。

  IBM给员工提出了N+1+6000元的离职补偿金或继续留在公司工作两个选择。(N为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1为1个月的工资。)但IBM深圳制造公司今年1月将另一项业务转移到新加坡时,给员工提供的离职赔偿金是N+3+6000元。“都是同一家公司,为什么赔偿标准不一样?这不公平。”员工王秋平说。员工聚集在工厂广场上要求IBM就“赔偿标准不一”给予解释未果,随后演变为停工维权事件。

  迁厂址。东莞市万江区山打根实业(东莞)有限公司为港资玩具代工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益,近期将工厂搬迁到临近的中堂镇,员工不愿随迁。2月24日、26日以及3月6日,逾千名员工三次停工。

  在该公司工作了14年的工程部技术人员何先生说,工厂说是搬迁,其实是经营不下去了,厂里的订单不足,搬迁可能就是变相裁员。

  换订单。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深圳赐昱鞋厂,是一家从事品牌运动鞋代工的台资企业。1月14日,该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停止代工生产NB品牌鞋,改为代工生产BROOKS品牌鞋。由于工艺要求不同,将会更改绩效奖金。员工发现,按照新的计算方式,月收入将有所降低。3月10日起,数百名员工停工。

  劳方提出更高权益诉求

  本刊记者观察,此类事件有一个共同特点——由于企业转型“突然”,员工对未来充满担忧,在此心理刺激下提出了更高的权益诉求。

  深圳市福田区人力资源局告诉本刊,在IBM停工事件中,员工提出要求给予2N(工作年限×2)以上补偿的诉求。深圳赐昱鞋厂停工事件中,员工要求企业“买断工龄”,按照过去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乘以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

  东莞山打根实业停工事件中,企业提出,搬迁至中堂后对每位员工的工龄连续计算,底薪、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待遇维持不变;在政府介入调解后,答应给予顺利转到中堂厂方上班的员工一次性交通补贴300元人民币。但企业的表态遭到员工拒绝,员工坚持要求“买断工龄”,给予经济补偿金。

  多位受访企业员工则认为,自己的诉求是合法的,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护。

  劳资沟通机制仍缺乏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在停工事件中,劳资双方仍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激化了矛盾。例如,在IBM停工事件一周后,IBM分两批发布解雇通告,共解雇20位在停工中表现积极的员工,并拒绝就此事与员工谈判。

  对此,深圳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李莹说,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处于强势地位,应当充分考虑其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不应以傲慢、强硬的态度对待员工。”

  同时,受访基层干部也认为,企业员工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但同时也应加大对员工的法律宣讲力度。例如,有的员工对劳动法仍摸不准、吃不透,容易受到误导。

  针对地方政府调解仍显乏力,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仍有可能引发停工事件,政府应提前预警。

  深圳市龙岗区人力资源局副局长余似锦说,如何在停工事件中既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又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地方相关部门亟需指引。记者 扶庆 赵瑞希 吴燕婷 邱明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