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村房屋抗震不足:缺标准、无监管、“土法”建

2014年05月12日 16:5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芦山地震发生后,惊魂未定的杨有福想到的第一件事,是翻箱倒柜地找到一份发黄的农房险保单。没过多久,他得到1万元的保险赔款,这笔钱他用在了新房的钢筋加固上。

  芦山地震灾区农房损毁、严重破坏超过15万间。对于当地许多农村居民来说,这份由人保财险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推出的“长效农房险”,为灾难中的人们“雪中送炭”。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款广受欢迎的保险产品仅推行了8年就宣告终止。人保芦山支公司经理左贵武表示,“2013年我们总共赔付了1700万元,但全年保费收入才1300万元左右。如果换成实力稍弱的保险公司,可能这一次地震就崩盘了。”

  芦山地震后,许多当地农户给农房投保的意愿大幅上升,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对建筑承保的前提就是符合国家抗震设防要求,但我国建筑领域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离”,使得农房建设缺乏抗震设防的强制性标准。即使不考虑资金压力和大规模赔付风险,农房也很难成为承保对象。

  近年来,四川地震灾区从政府到农户抗震设防的意识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四川省明确提出将自建农房的抗震设防纳入强制性标准,住建部门也着手起草相关技术规程,各地农村一些不具备抗震能力的建房“土办法”也在逐步淘汰。

  但从总体上看,农房抗震设防能力建设依然值得高度重视。地震灾区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表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农房属于自建范围,怎么干基本自己说了算。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大量印发各种户型和施工图建筑图纸,培训农村工匠,保证每个村都有技术指导人员,但是对那些不按标准施工的也只能劝说和引导,没法强制要求。”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明确规范,一些抗震新型、实用技术也难以在基层大范围推广。芦山地震之后,曾有慈善组织在雅安灾区建设了十几套轻钢结构农房样板,由于工期快、抗震能力强,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受到基层广泛好评。原本当地住建部门想要推广这种模式,但发现由于缺乏相应规范,这种轻钢农房无法验收,最终不了了之。(记者 江毅)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