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改革产品需要更有“黏度”

2014年05月19日 13:3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改革跟互联网,两者确实是相通的!

  上周三,笔者撰写了一篇题为《改革不缺“大区总裁” 而缺“产品经理”》的评论,从互联网的思维看地方改革可以改进之处。一位本地政界朋友看到评论后,将上述感慨抛了过来。而我的思考是:改革跟互联网,两者不仅相通,更重要的是两者本源上的相通。

  笔者的判断根据在于,改革与互联网的演进,都基于对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两者都实现途径上,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似——都要获得更优的“用户体验”。比如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QQ、语聊等产品最终演变为用户体验感更强的微信产品;比如随着办事难、跑腿多等问题的突显,网上审批改革成为一种改革方向,网上政务大厅等改革产品也应运而生。

  甚至可以说:“用户体验”感越好,意味着“用户黏度”越高,也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有效。改革与互联网市场,都遵循这样一条基本规律。

  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判断:改革尤其是地方改革,需要更有黏度的产品。用户黏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项改革后劲的大小。

  雪球财经创始人方三文在《老二非死不可》一书中,提到了自己创办公司后遇到的一个不甚其烦的问题: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在互联网项目上,他直言,“只有没有用户的盈利模式,没有卖不了钱的用户。”他把项目比作一座塔,用户需求是塔基,产品形态是塔身,盈利模式则是塔尖,“你可能偶尔见过风雨摧毁塔尖的无头塔,但你肯定没见过孤零零飘在空中的塔尖。”在他看来,用户需求和产品形态比盈利模式更重要。

  这与我们的地方改革就一脉相通。

  笔者在广佛工作了六年多,观察过农村、行政、教育、第三产业、分配机制多个领域的地方改革项目,包括一些创新性项目,从没见过拥护者众而做不下去的改革,从头至尾反响平平,结果“无疾而终”的项目,倒是不止一两个。

  其实,这就印证了笔者前面所说的需求、体验和黏度问题——每个领域的改革,必然对应相关的问题和相应的群体,如果你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如蜻蜓点水,戳不中痛点和快感点,那么能指望有多少人能关注这项改革?又能指望这项改革形成多大反响、产生怎样的实效呢?好比一个互联网产品获得成功,必然是抓住了某类群体的某种需求,才能形成用户粘度甚至形成粉丝,进而形成效益产出。

  如果再往细里说,地方的改革实际也迫切需要更具注重用户的产品设计。

  一方面,地方改革的细分趋势愈发明显,一份总揽方案解决N多人需求、“一招鲜吃遍天”已成为历史,以细分行业甚至以兴趣爱好、社区单元等为标准的群体分类,对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具象化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求的细分决定了改革设计思路必然要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用户需求”细分对改革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改革方案,而是更为具体化的改革产品。目前佛山及五区改革市场中,已经不乏相应的产品,比如负面清单、网上政务大厅、税务iTax、农村e财通等,无论是从接下来的财政绩效还是群众路线考虑,都需要对这些现有的以及今后的改革产品进行优化。我们的改革主导者,不妨请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与改革具体操刀者形成研究小团队,对改革产品给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以提升产品的体验感和用户黏度,继而以产品为端口,找到改革的优势突破口。(   赵进)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