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改革之根本

2014年05月20日 10:3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日前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社会捐赠总量突破1100亿元,政府和官办组织在捐赠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接收捐赠仍保持大幅增长。公众频频要求社会组织更加专业透明的同时,通过推动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壮大,形成倒逼机制,反而有可能从外部推动官办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

  慈善,社会财富的另一种分配方式,可成为初次分配和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行善,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人类同情心的天然表达,将源源不断释放出正能量。据《报告》统计,2013年社会捐赠总量预计突破1100亿元,这是继2008年和2010年后第三次突破千亿大关,比2012年社会捐赠总额889亿元有将近1/4的大幅度增长。尽管中国人均慈善水平依然偏低,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慈善力量仍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在经历一系列不信任事件之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开始艰难而理性地谋求转型发展契机。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去暗箱化,改革潮势不可逆转;回归民间本色、松绑社会组织,建设性力量期待生成。从官办慈善会自我革新,到非公募基金审批权下放、民办非企业草根组织直接登记,这一系列改革创新试验已深度触及组织架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实践方式,孕育着未来我国公益慈善的新格局、新生态。

  毫无疑问,民间慈善力量正在崛起。《报告》显示,2013年的募捐市场正在发生改变,民间组织领跑中国公募市场,首次显现出“国退民进”的迹象。在芦山抗震救灾刚启动时,壹基金一日的募捐总额已经超过了中国红十字总会。这固然与“郭美美红十字会风波”有关联,但也得益于政府部门所表现出鼓励民间公益组织在社会市场中成长的开放态度。两年前,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将公益慈善组织纳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之列,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以外,实行直接登记;还允许公益慈善类社会团体使用“字号”,破除垄断化。民间慈善组织在“松绑”的大理念下,获得了长足发展的空间与可能。但真正赋予慈善事业生命力的是透明公开的制度,以及由制度而产生的公信力。“质疑风暴”过后,公众对于暗箱操作的零容忍、对透明慈善的诉求,显得格外强烈。在公信力重塑之路上,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组织把透明监管作为生命线而不断探索创新。

  《报告》同时指出,官办慈善机构改革的动力不如民间慈善组织。目前官办社会组织“去行政化”逐渐成为改革的共识,但改革意愿并不强烈。但不论愿意与否,以公开透明的制度重塑公信力是所有慈善组织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否则,慈善之路将越走越窄。此前民政部部长就曾发文表示,不论是有官方背景的组织还是完全独立运作的公益慈善组织,应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接受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捐赠人的监督。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仅来自同体监督的自律,更来自异体监督的他律。事实上,公开透明与接受第三方监督的要求,不论对于哪种性质的慈善组织,道理都是一致的,也是慈善事业改革之根本。要想在慈善事业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在改革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引入第三方、推动立法进程、加大惩处力度。

  无疑,起步发展中的中国慈善业亟待构建慈善监管新机制。(洪 丹)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