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造江苏发展“智库” 历经17年5位省委书记全勤参加

2014年06月23日 23: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南京6月23日(记者 申冉)“论坛一开始就像唱KTV,一个话筒所有发言代表轮流着用;无论是省委书记还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谁也没有席卡,没有按序排坐,一杯清茶,面对面环坐畅谈。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张二震这样介绍说。

  23日,第32届“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江苏的各高校、研究所、社科院专家学者十余名参加了论坛。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照惯例出席,并在论坛最后表示希望列席专家多为江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实际案例、提供理论支撑。

  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张二震,作为论坛组织工作的执行者,他告诉记者,从17年前的第一届至今,几乎参加了大部分论坛。

  1997年,由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和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洪银兴首创以来,该论坛至今已历经17年,为陈焕友、回良玉、李源潮、梁保华、罗志军等江苏政要出谋划策,在江苏重大经济转折和政策出台之前,起到“智库”的隐形影响力。而每任省委书记、省长对这个论坛的“全勤参加”、“全程参与”,也让这个论坛成为历经十余年而弥新的省内老牌政府“智囊团”。

  张二震至今还能回忆起第一届论坛时的情景:“当时的论坛名誉主席、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在发言中就特别强调了智囊团的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他说,‘江苏发展需要智囊,需要社科人员多出高见。谁说的话符合实际,就可以转化成决策,谁的话就算数。个人的意见可能会不成熟,但你一句、我一句,今天一句、明天一句,就能不断完善,就是一个大手笔。’”

  从1997年5月,第二次论坛“结构调整与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2001年3月,第12次论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其后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以及江苏建设三大都市圈的战略逐步形成;2003年4月,第15次论坛“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和江苏沿江地区开发”后,江苏跨江发展战略正式出台;2007年1月,第22次论坛“科学发展观与新苏南模式”之后,江苏在苏州召开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苏南工作会议”;2009年,第26次论坛探讨如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2011年第29次论坛主题研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是自2010年江苏总体达小康后,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路径转折的关键点……

  张二震介绍,几乎每次论坛都选在江苏省召开重大决策性会议之前召开,为政府决策做先期探讨和论证。“这个论坛的形式是,一般由省委书记提前两个月左右出论坛主题,我们向海内外学者专家征集论文,经过专家的科研调查,挑出其中优秀的在论坛上进行讨论,不同观点、思路、想法都摊开来聊。”

  “目前,中国‘智库’发展的很快,无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但相对于欧美国家的成熟‘智库’机构,中国‘智库’还缺乏独立的信息来源和独立的第三者立场。”张二震坦言,“中国‘智库’多数水平不高,没有能力出产高质量、足以让政府领导者参考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中国的“智库”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