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戴秉国:开放包容 共建21世纪丝绸之路

2014年07月12日 15: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贵阳7月12日电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于7月11日在贵阳举办“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分论坛。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开放包容 共建21世纪丝绸之路》的主旨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出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会。今年的年会首次举办丝绸之路分论坛,将生态文明和丝绸之路结合在一起,契合时代潮流和领导人倡议,反映了丝绸之路沿途数十个国家几十亿民众的心声。

  大家知道,在漫漫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劈荆斩浪、排除万难,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为东西方的交流、沟通、融合,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已经证明: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中外、互通有无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丝绸之路发端于中国。陆上丝路途经中亚、南亚、西亚、欧洲以至北非,穿越近30个国家,全长近8000公里。海上丝路穿过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近抵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远达南太诸岛、南亚各国乃至东非。中国通过陆海丝路输出了什么?不是刀与剑,血与火,而是丝绸、瓷器等大量商品和井渠术、冶炼术、蚕桑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古代文明成果。同时,各国的苜蓿、葡萄、胡萝卜、胡椒、胡桃、石榴、大蒜、香料、珠宝、琉璃等物产源源东来,西方的玻璃制造、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术等也传入东方。2000多年来,陆海丝路上来来往往的物流、人流和技术交流大大提升了各国生产力和民众生活水平,推动沿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经济一次次走向繁荣。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各种文明相互交融借鉴的共同进步之路。上个世纪的英国哲人罗素曾说,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史、互鉴史。一部部中国、印度、西亚、罗马、希腊等东西方文明的历史更是见证了丝绸之路超越道路和流通功能、推动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辉煌历程。从张骞、郑和西行的伟大创举,到马可·波罗、利玛窦坎坷艰辛的东方之旅,无不彰显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异域文明的发自内心的好奇、尊重与求索。在中国,唐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取来印度的真经,以佛教为代表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而中国本土特有的谦和、顺势而为的精神又为各种异域文化发扬光大提供了包容的土壤。在西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们也许从未到过中国,但他们却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儒家、道家、《易经》等中国典籍中敏锐地发觉和吸取了中国在道德、法律、文官制度等方面的精髓,推动欧洲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正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当年所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亲仁善邻、追求和而不同的和平友好之路。如果用一个字来归纳中华民族精神最根本的特性,我以为,那就是“和”。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强调阴阳调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不结盟、不黩武、善与邻、管好边的四原则,主张内外均和,不用兵革,开放国门,唯善是举。这一“和”的思想对丝绸之路的开辟乃至对中华民族2000多年来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海两条丝绸之路首先是中国与周边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大道通途,居相邻,路相衔,情相近、心相通。可以说,2000多年来,绝大多数时间里,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上流动的都是和平、友谊、繁荣和文明。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改变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的面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乃至数据化革命把我们带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期。而另一方面,人类又共同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其中,一个严酷的事实是,我们所说的21世纪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绝大多数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老大难问题,还居住着为数众多的吃不饱肚子、喝不上干净水、缺医少药的贫困人口。要和平、要安全、要发展、要就业、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带一路”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今天,我们建设21世纪的丝绸之路既要继承发扬古丝绸之路的好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创造新的辉煌。

  我想,首先,需要共同营造一个持久和平稳定的国际地区大环境。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大小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但大家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是共同的,各国间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命运是共同的。各国都要致力于维护新的海陆丝绸之路沿途地区海、陆安全,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切实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友好相处。没有和平稳定的大环境,21世纪的丝绸之路建设将是一句空话。我们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走扩张称霸的死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充分证明,即便在汉唐这些中国强盛时代,中国人始终是丝绸之路上和平和友好交流与合作的使者。21世纪,中国仍然始终是维护丝绸之路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愿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为21世纪的丝绸之路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大环境。不管中国将来如何发展强大,这一条都不会改变。

  第二,建设21世纪的丝绸之路需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年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心态决定生态。实际上,世界上好多东西都受到人们心态的影响。我们不仅要讲生态文明,更要讲心态文明。当前,在人类社会日益紧密互联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商品流、服务流、金融流、数据流、通信流、人员流、知识密集型流等等,相互交织,改变了、而且继续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在这样一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而又势不可当的历史潮流中,要想成功建设21世纪的丝绸之路,有着不同文明和发展水平的沿途国家应当本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进去。谁都不要孤芳自赏、唯我独尊;不要同舟共挤,而要同舟共济;不要只想自己发展、妒嫉别人发展;不要只想自己好、唯恐别人好。要把别人的发展视为自身的机遇,并努力促进别人的发展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以实现各自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总之,大家的心眼都要大一点、好一点、善一点。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种文明不可能唯我独尊,各种文明和而不同,和谐共处才是常态。一个国家不可能永久领先,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相互促进才是常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

  第三,建设21世纪的丝绸之路需要惠及沿途国家的民生。我们常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新华社记者曾经问哈萨克斯坦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爱拉,“如果把汉语、石油和丝绸之路三者放在一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爱拉回答说,就是两个字,“就业”。13年前,来自也门的阿里在中国广州开了第一家沙巴餐馆,7年前,他又在浙江义乌开了第二家。阿里说,“我的梦想是拿到一张中国绿卡”。也许,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的伟力就来自这些不同国家、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民众当中。只有让丝绸之路带来的繁荣与发展惠及沿途的国家、城市、社区和普通民众,让大家共享发展的成果,共同沐浴在和平安宁与繁荣富贵的阳光当中,21世纪丝绸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第四,建设21世纪的丝绸之路,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发展绿色经济。楼兰王国和古巴比伦王国今天已湮没在黄沙之下,一些历史名城和建筑奇迹沦为废墟或文物。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但今天建设“一带一路”,必须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再犯让我们的后人扼腕叹息的错误。我高兴地得知,在中国政府正在制订的“一带一路”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有望全面推进。作为起步,眼前中国和新加坡正合力打造生态城,中国与欧洲携手共建清洁能源中心,瑞士有关部门和贵州共同规划生态乡村蓝图。我看到前些天的《贵州日报》讲,毕节市一个叫穿岩村的小村庄,石漠化非常严重,“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越垦反而越穷,后来,当地政府和老百姓转变思路,退耕还林,种药材和果树,去年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高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样的事听起来多么地鼓舞人心啊!今天,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许多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都面临一个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关系的课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同时也是世纪性的课题。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把贫穷愚昧当成“原生态”加以固化,那么生态保护就失去了意义。但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又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习近平主席说得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信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各国都会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高度重视环保合作。可以指望,绿色丝绸之路终有一天会铺设成功!

  第五,建设21世纪的丝绸之路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稳中求进。建设21世纪陆海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事业,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事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老丝绸之路的形成也有其内在规律。同样,21世纪丝绸之路的建设也要注意把握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坚持丝绸之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21世纪丝绸之路不应仅局限在中国周边,也不局限于亚洲,而是一个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体系;不仅应包括次区域的合作,也应包括经济走廊、互联互通、海上通道、海洋资源开发、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不仅是一条发展、繁荣的经济带,更应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间乐园。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还要有恒心。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百折不挠,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代一代做下去,必定会走出一条越来越宽广,不断造福亚洲、欧洲、非洲乃至全人类的现代陆海丝绸之路!

  女士们,先生们,

  我的家乡贵州与古代丝绸之路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要自豪地告诉大家,贵州与古代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位于今天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楚国与古印度就在进行丝绸和琉璃等商品的贸易,而贵州则是两国商旅的必经之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朝政府开辟了从中原到缅甸、印度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贵州又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今天仍能找到不少古驿道和古驿站的遗迹。印度前总理尼赫鲁上世纪50年代对周恩来总理讲,他小时候曾和爷爷一道走过这条古驿道,经过贵州的镇远古城再到中原游历,“山间铃响马帮来”,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去年,我第一次来到镇远古城,我发现,它还是一个不同文明、文化、宗教融合的典范之地,这里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中保存着佛教的禅院、道家的道观、儒家的书院和商旅的会馆,出世与入世、世俗与脱俗、商贾与宗教之间,在这里做到了比邻而居、和谐相处。

  去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多年来保持着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这个增幅排在全国前列。地球上同纬度地段,绝大多数都是沙漠荒原,而独有贵州保持着这一片青山绿水,很不容易,弥足珍贵。绿色的贵州,就像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片绿肺,为中国、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做着重要的贡献。

  贵州正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贵州人民为生态文明而努力,因生态文明而受益。这些都令人欣慰。我衷心祝愿,贵州牢牢把握自身优势和建设新丝绸之路提供的历史机遇,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大力加强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努力成为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的榜样和先锋。

  谢谢大家!(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