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公车改革全面推行 “啃硬骨头”决心凸显

2014年07月16日 1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电 题:中国公车改革全面推行“啃硬骨头”决心凸显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以16日发布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和指导意见为标志,酝酿多年的中国公车改革终于全面拉开大幕。此间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车改革方案“靴子落地”充分彰显中央改革决心。

  明确时间表凸显“啃硬骨头”决心

  提出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时间表,是本轮公车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

  根据方案,2014年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应力争基本完成;2015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2016年底,公车改革全面完成。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对中新社记者指出,考虑到公车改革涉及面广泛,利益调整深刻复杂,官方计划用两三年全面完成这一改革,“应该说这一进度是比较快的”。

  在宋晓梧看来,此次公车改革划定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时间要求,一方面表明,随着私人轿车日益普及以及出租车市场的发展,公车改革条件已经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中央立志啃下这块改革“硬骨头”的决心也可见一斑。

  这一决心早有体现。2013年,中共中央已将推行公车改革,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列入贯彻“八项规定”的重点工作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对中新社记者分析说,随着“八项规定”的持续推进,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权腐败已成大势所趋;同时,在公车私用、超编配车现象屡禁不止,公车使用成为腐败“重灾区”的情况下,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已成社会共识。有鉴于此,这一方案“出台正当其时”。

  竹立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此次公车改革之后,公车消费有望减少30%到50%,行政成本将明显降低。

  划定“高压线”力戒落实打折扣

  方案规定,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人员每人每月补贴1300元(人民币,下同),处级人员每人每月补贴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补贴500元。

  取消的公务用车,应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公开处置,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对因取消公车失去工作岗位的司勤人员,做好安置工作,努力促进其继续就业。

  在竹立家看来,与以往相比,本次公车改革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取消车辆的处置办法等都有具体清晰的规定,可操作性更强。

  从1994年中央发布公务用车使用规定算起,中国公车改革已经踟蹰约20年,但一直未有根本性突破。

  “这次阻力不会太大。”在竹立家看来,虽然政策落实存在一定难度,但中央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已经使各级政府官员认识到,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改革方案;加之中纪委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大大增强,“我相信没有人敢顶风而上”。

  事实上,针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猫腻”,方案已明确划定了“高压线”:将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审计监督及政务公开范围;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监察,及时受理民众举报,并对违反公车改革和管理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对即将“上路”的公车改革,社会普遍报以高度期待。

  竹立家提醒说,公车改革方案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没有任何争议“几乎不可能”。依据科学性、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对合理、大多数人可接受的方案,是更现实也更具可行性的选择。

  宋晓梧也指出,中国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不能指望出台一个完全精确的标准。公车改革推进过程中,可逐步积累经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