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议中国公车改革:车补标准适度 防止变相福利

2014年07月21日 14:52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方案近日出炉,引发众多外媒关注。不少外媒对中国政府立志啃下这块改革“硬骨头”的决心点赞,并称之为反腐行为的又一举措,并且更“接地气”。韩国JTBC网站指出,“这场公车改革也是中国向腐败宣战之举。”

  改革决心

  酝酿多年全面启动 明确目标凸显决心

  美联社的报道详细地报道了此次我国公车改革的内容,指出按照公务用车改革方案,中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防止甩卖贱卖,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中国官方全面启动了酝酿多年、备受关注的公车改革,此次的改革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凸显出官方的决心。

  此次改革方案一方面表明,随着私人轿车日益普及以及出租车市场的发展,公车改革条件已经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立志啃下这块改革“硬骨头”的决心也可见一斑。

  韩国“tv朝鲜”网站则同样表示,去年中国中央政府的公车购买管理上预算达到44亿元人民币。现在,改革将使得数千台公车面临拍卖,而原来的公车司机也将离职或者另谋他位。这样强有力的反腐政策自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展开迅速,公务员典型的特权“三公消费”也迅速得到了相应改变。

  加强反腐

  致力打击特权腐败 粉碎以权谋私行为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的公务车数量超过400万辆,而且每年增加20%,因采购、维护、燃油消费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报道称,今后,厅局级以下领导干部将不再享有专属座车配备,这将节省公款以及杜绝公车私用情况。中国的公车开支是所有“三公”(公务接待、公务车辆、因公出国)消费的三分之二,导致“车轮腐败”弊病。

  《联合早报》评论称,中国政府致力于打击特权腐败。公车改革自2013年就已经开始,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列入贯彻“八项规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展示了中共中央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决心。

  路透社报道评论称,此举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大力加强反腐力度,公车改革措施展示了中国政府粉碎浪费纳税人钱财以及以职谋私行为的决心。美国广播公司的报道也认为,中国公车改革举措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了民众对于政府存在浪费行为的担忧,是反腐行为的又一举措,并且更“接地气”。韩国JTBC网站的形容最为生动,称“这场公车改革也是中国向腐败宣战之举”。

  诸多益处

  美国福克斯新闻指出,中国进行公车改革是为了有效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车轮上的铺张浪费”问题,有利于节约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中国政府正在进行廉政运动,而新出台的公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针对性计划。在中国,为便于工作,会给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配备司机和汽车,但部分官员会利用公车办私事,这在民众之中不乏抱怨之声,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浪费公款。

  《南华早报》称,此番“车轮上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的公共交通方面的问题。报道称,改革一旦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官员需要通过公共交通来代替公车,也使得更多中国官员能够“更近距离”接触到关于民生的内容,从而能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官与民之间的关系更近一层。

  重在落实

  发放车补标准要适度 防止打“擦边球”

  《华尔街日报》报道评论称,近日中国发布公车改革以来,在民众间也引起一番热议。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到,一些民众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有些地方没有人或机构去监控公共用车,即使有监督部门,或许也因为都是同城的官员,在监督上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就是车照有,福利补贴却多了不少。

  因此,报道称,推进公车改革关键在于落实,需要认真研究在发放公车补贴中的各类违规操作,防止个别机构利用政策的不完善打“擦边球”。

  英国《汽车》杂志网站报道也评论称,中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后,发放车补的标准必须“适度”,只要够用就可以,不能将车补异化为变相福利,否则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记者 李志豪 张秀晨 张洁清 实习生 何四芬)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