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探索多元养老之路 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2014年08月02日 07: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8月2日电 (记者 冯志军)正值盛夏的甘肃河西走廊戈壁滩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燥热,午后毒辣烈日烘烤下的张掖城郊显得无精打采。在一个视觉辽阔的敬老院里,几十名老人正坐在阴凉下摇着扇子“拉家常”(聊天),打破了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他们显得一脸轻松。

  在一间宽敞的活动室里,“切磋”书法技艺是老人们平日里最大的乐趣。“以前一个人待在家里很不自在,现在和很多‘同龄人’聚在一起就很少有孤独感。”年过六旬的老人高建贵入住这家敬老院三年来已结识了不少朋友。

  和许多以务农终老的农民一样,“孤寡老人”高建贵此前最担心的是越来越难以自理的吃饭和生病等问题。他告诉记者,虽然在这里时常也会想家,但没有了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尤其是敬老院楼后的一大片菜地有家的“感觉”,可以满足他们习惯了的“劳动乐趣”。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这是一家由当地政府全额买单的公益性综合试点敬老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三无”老人。尽管筛选条件较为“苛刻”,但目前已面临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考验,而专职服务人员亦显得紧缺。

  “这里200张床位已满员,目前登记排队的老人已超过200人,并且这一问题日益突出”,这家敬老院的负责人方德佳告诉记者,近五年来,当地“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原来当地人是“实在没有办法”才会进养老院。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据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甘肃是中国典型的“未富先老”地区,探索一条经济适宜的“养老”道路便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正在农村地区的探索的“集中养老”模式,在城镇居民社区逐渐“开花”的日间照料中心亦成老年人养老权利的一种保障。

  在张掖市主城区一处不大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里每天能为周边约50名老年人提供收费午餐和免费休闲场所。不过记者留意到,该街道辖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4736人,其中空巢老人1836人,独居老人501人。

  “这里每天能接待的50人主要还是行动方便、身体健康的老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目前仍是无法被顾及到的。”该中心负责人邢建生坦言,尽管试运行以来效果很好,不过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场地和经费保障。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要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2万张。支持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建设。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常健认为,虽然近年中国发展很快,但普遍还未到富的地步,老年社会来得很快,老年人的大幅增加使得养老场所和设施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专职的服务人员也很缺乏。

  常健说,老年人的权利保障体现在基本生活照料,身体保养康复,精神文化参与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针对城市、农村和不同地区,结合老人此前的工作职业、生活习惯、家庭收入等因素,未来中国的“养老”会是多种方式的摸索。

  常健表示,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肯定是要改变的,有可能是以一种养老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作为补偿的模式。同时,“政府在其中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关键是监管要到位,以防止欺诈、虐待老人等现象出现”。(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