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挤掉经济增长水分 防高科技“九死一生”

2014年08月11日 10:57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洞悉和准确把握,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审视,当下我们该怎么看待GDP?怎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怎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原文精要

  2013.09

  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

  2013.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2013.1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2014.05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4.07

  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

  □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牢牢把握着我国发展主动权。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观点集萃

  □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块头、这么大的底数,再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而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容许我们再盲目追求这样的高速度。

  □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了,而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前几位,但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所以说,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全面、客观、发展地看GDP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这背后有哪些现实指向?怎样真正做到这一点?

  陶良虎:这一方面肯定了GDP的统计学意义:GDP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以GDP的总量来衡量的。另一方面也提示了GDP的局限性:GDP只是判断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项指标,而非全面指标。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简单以GDP论英雄。GDP本身并无原罪,但也不是万能的。对待GDP,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全面、客观、发展地看,既反对“神化”,也要反对“妖魔化”。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题下,GDP依然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理性的精神不断完善、改进它,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有内涵的GDP。

  一些地方对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认识不全面。有的放松对经济发展的追求,这是不对的,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有的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简单迷恋和崇拜GDP,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保护、民生福祉为代价,使GDP沦为“政绩枷锁”,致使地方发展误入歧途,这也恰恰是我们要反对的。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最关键之处在于,在新常态下,尊重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变化,“新”,意味着不同以往,“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至于尊重规律,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认识突破。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在尊重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尊重生态演替规律、生态系统循环再生规律、生态平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进步;在尊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等基础上,抵达社会文明的新高度。

  挤掉经济增长的水分

  记者: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该从哪里入手?

  陶良虎:首先要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有水分的增长就不是健康的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挤出水分的根本途径。我国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彻底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有时确实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去排除阻力,但根本上讲还是要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给市场和企业,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判断,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加大对“注水”行为的追责力度。要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地方和单位造假的成本。对那些热衷“注水”的官员要严厉追究,甚至“摘帽”。只有这样才能打到“七寸”,真正挤掉经济增长的水分。

  把两只手协调用好

  记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陶良虎:关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这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史,就是一部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史。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手段,现在我们的确存在一些“没有把两只手用好的情况”。

  第一,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严重,热衷于追求本地区短期GDP的盲目增长,对环境和民生问题重视不够。有些地方政府把手直接伸向微观经济领域,直接介入某类产业发展。

  第二,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过多,审批环节繁琐,审批周期过长。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现实告诉我们,政府也可能利用公共权力控制资源,进行“寻租”。比如,一些部门热衷于行政审批,追求部门利益,一些官员搞权钱交易,违法谋利等等。

  第三,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表现在: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等。这些问题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是经济体制不顺造成的,是政府的“手”压住了市场的“手”。

  第四,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一些歧视性规定,包括一些隐性壁垒的设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理当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更科学的认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管理中做出更多探索。

  防止高科技“九死一生”

  记者: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改革创新,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升级。在科技创新上,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还面临哪些根本性的障碍?

  陶良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这非常明确地定位了我们科技创新的品质。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指出,中国的高科技产出已经接近美国,中国已经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根本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创新环境不优。自主创新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有专家形象地说,高科技是“九死一生”,辛辛苦苦搞出高科技产品,很快就有“山寨版”出现,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创新环境堪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生不快、长不大、活不长”的发展困境。有的民营企业存在“创新恐惧症”,甚至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也是找死”。

  创新机制不活。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资源配置机制, 当资源配置机制发生扭曲, 市场价格信号不能反映技术创新的努力时,企业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

  创新链条不紧。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大量存在,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不高,产业、技术、资金、政策等构成的创新链条不紧,存在脱节现象。

  创新文化不浓。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创业文化发展不足,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有待形成。

  问题所在,正是着力点所在。我们要在上述方面着力取得新的突破。

  解决好“三农”问题

  记者:持续健康发展,也包含均衡、统筹发展的意思吧?

  陶良虎:关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重的方面很多。其中一个急迫的课题是统筹城乡。中国的经济现状提示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把农村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把握,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相对于城镇经济发展形势,现在“三农”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我们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几年时间了,我想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几年农村工作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趋于成熟,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村社会事业全面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不断涌现。

  记者 李思辉 解读专家:陶良虎

【编辑:高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