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底气”

2014年08月25日 10: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普通公众未必具备政治家那样的眼光,可以根据潜在的发展势头,预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公众也是敏感的,总是能够透过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感受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带来愉悦的体验和乐观的预期。因此,中国社会要获得发展的信心,不仅需要总理“有底气”,更需要公众对未来的发展“有底气”。

  8月22日,李克强总理视察中国铁路总公司时说: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

  舆论对中国高铁的评价,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剧烈变化。伴随“7·23动车事故”和刘志军的贪腐落马,中国高铁建设受到激烈的质疑和批评,一时间几乎成为体制弊端的标本。但随着中国成为首个实现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公众开始逐渐直接体会到高铁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对高铁的评价发生逆转。

  与此同时,公众更关心的是,高铁蕴涵的巨大潜力,何时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仍在亏损运行的高铁,何时能够实现扭亏为盈,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高铁超常规发展而累积,现在由中铁总公司承接的巨额债务,究竟将以什么方式消化、偿还;以跨国铁路建设为重要支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何时能从充满想象空间的蓝图,转变为真实的场景……

  应该说,李克强总理的“底气”说,是在视察中铁总公司时的表态,不排除有鼓劲、打气之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对世界最先进的铁路技术,采取了独特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路径,确实使中国高铁具备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在积极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输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也从战略角度提供了政治支持,李克强总理对中国高铁的“推销”,就是这种支持的最显著的实例。就此而言,李克强总理表态对推销中国高铁“特别有底气”,也确实有着充分的依据和实力的支撑。

  其实不仅高铁,中国在多项技术领域都在发生着从跟随到领先,从山寨到原创的悄然转变,中国在电子产品、通信设备、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实现了产量、产值的世界第一,同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虽然艰难,但也积累着实质的变化,即使最为人诟病的汽车产业,随着实力的积累和观念的转变,也在逐步通过创新、并购等手段,努力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逆袭”。

  环顾世界,除了几个老牌的欧洲工业大国,所有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几乎都经历了类似的从模仿、跟随,到创新、领先的过程,日本、韩国则是时间、空间上都与我们最近的榜样。中国公众曾经经历了从“哈日”到“哈韩”的心理转变,现在似乎也是时候“哈”一“哈”自己了。

  当然,普通公众未必具备政治家那样的眼光,可以根据潜在的发展势头,预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公众同时也是敏感的,总是能够透过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感受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带来愉悦的体验和乐观的预期。因此,中国社会要获得发展的信心,不仅需要总理“有底气”,更需要公众对未来的发展“有底气”。为此,就需要中国经济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可以实在感受到的进步,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像体会高铁的“好处”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